1) marine phytoplankton
海洋浮游藻类
1.
The chemotaxonomy of marine phytoplankton;
海洋浮游藻类的化学分类法
2) marine planktonic diatom
海洋浮游硅藻
1.
Influences of nutrient statuson extracellular carbohydrateproduction of marine planktonic diatoms;
营养盐水平对四种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 phytoplankton
[英][,faitəu'plæŋktən] [美][,faɪto'plæŋktən]
浮游藻类
1.
Top-down effects of Anodonta woodiana on nutrient concentration &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a microcosm ecosystem;
背角无齿蚌滤食对营养盐和浮游藻类结构影响的模拟
2.
Effect of nutrient on periphytic aglae and phytoplankton;
氮及氮磷比对附着藻类及浮游藻类的影响
3.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phytoplankton and the key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in the Four Pearl River Openings and the nearby beach waters, PR China;
珠江口四大口门及近滩水域浮游藻类和关键水质因子的监测与分析
4) algae
[英]['ældʒi:] [美]['ældʒi]
浮游藻类
1.
More than 1 000 samples of algae were identified.
2003年1月~2004年12月对三峡湖北库区江段5个采样点及其一级支流——香溪河流域6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进行了为期2周年的调查,共采集和鉴定浮游藻类定性和定量水样1 000余个,获得有效数据2 000多个。
2.
We researched the changes of algae’s and dominant.
到目前为止,只有单从静态水体(如湖泊)或单从动态水体(如河流)进行的研究,本文以两江交汇段长江、嘉陵江及重庆城市湖泊双龙湖为对象,研究不同流速水体中浮游藻类和优势种的构成、数量和季节分布的变化,分析在环境因子影响下形成的藻类特征,找出浮游藻类在不同流态水体中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三峡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的藻类特征及其时空分布,为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预测、防治提供基础和研究依据。
5) floating algae
浮游藻类
1.
Study of the floating algae and water quality of the main line in the diversion of water from Changjiang River to Huaihe River;
“引江济淮”输水干线浮游藻类与水体质量研究
2.
Study on floating algae count method for bottled drinking water
瓶装饮用水中浮游藻类计数方法研究
3.
Use of inverted microscopic counting method for detecting floating algae in water is characterized by convenience,rapidity,higher accuracy,and less variation coefficient;furthermore,it can give an overall expression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sample.
采用倒置显微镜计数法检测水中的浮游藻类,该方法简便、快捷,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变异系数小且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样品的种群分布情况。
6) Planktonic algae
浮游藻类
1.
Analysis on status and trend of the planktonic algae and bacteria pollution for Miyun's Reservoir;
密云水库浮游藻类和细菌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2.
The research 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planktonic algae in Bailianjing,Shanghai Expo Garden;
上海世博园白莲泾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lanktonic algae in Gehu Lake of Jiangsu Province;
江苏滆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补充资料:海洋藻类遗传
指海洋藻类植物的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变异。
研究简史 德国学者J.哈默林于20世纪30年代,最先开始研究巨型单细胞海藻伞藻属(Acetabularia)的结实体与细胞核的关系。以后,他和其他学者又对它进行了种间细胞核移植等实验,阐明了生物体的形态是由细胞核决定的,并指出细胞核所指导产生的有关信使核糖核酸(mRNA),可以贮存在细胞质里继续发生作用,所以切去细胞核的伞藻,其细胞质仍能继续长出结实体。
对多细胞海藻进行比较系统的遗传研究,是在中国开始的。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海洋学院在青岛联合组织的由方宗熙为领导的海藻遗传研究组,结合海带养殖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海带(Laminariajaponica)进行遗传学基础和应用研究。60年代以后,中外学者对多细胞海藻的遗传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数量性状的遗传 中国海藻学者所进行的基础研究首先是对海带数量性状(包括柄长、叶长、叶宽、叶厚和叶含碘量等)进行遗传研究。发现这些性状的变异都呈常态分布,亲本及其后代的相关系数较高;都受微效多基因的控制,也深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从海带叶片长度的方差分析,估计叶长的遗传力约为50%。
育种和杂种优势 在多细胞海藻中进行遗传研究而在生产上发挥作用的,迄今只有中国。中国海藻学者在开始研究海带的变异时,就利用海带自然种群的杂种性,选出个别优良个体,进行连续自交和定向选择,建立了海带的家系。由此选育出"海青一号"、"海青二号"、"海青三号"等品种和一些自交系。随后,海带的育种工作在中国各有关单位相继进行,培育出更多的品种("860"等),对提高海带的产量和质量(主要是含碘量)起了作用。
60年代初,中国海藻遗传研究者对海带进行了杂种优势的研究,发现自交有害并非普遍现象,而杂种优势只在某些杂交组合中见到。80年代初,他们用在青岛培养出来的一个雌性海带单倍体克隆(即"无性繁殖系)与从日本北海道引进的一个雄性海带单倍体克隆杂交,得到"单杂十号",表现旺盛的杂种优势:孢子体较大,叶片很长,假根部很发达,含碘量较高。
突变研究 挪威 A.切尔等在 60年代,从易变石莼(Ulva mutabilis)的一个品系中,发现许多突变,引起形态的许多变化。有的突变型藻体呈线状,有的呈簇状或分枝等;一个突变型藻体的两层细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空间,如浒苔(Enteromorpha);一些突变型是早熟的;一个突变型对温度很敏感。这些突变型大都是能育的。因此,研究者认为在石莼目(Ulvales)中仅根据形态性状进行分类是不充分的。在70年代,加拿大J.米尔等在江蓠(Gracilaria)中,发现许多突变型,它们大部分影响到色素,而且大部分突变基因按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有些突变型表现为细胞质遗传。日本学者在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中,发现色素突变型。中国学者在海带中发现了一个突变型,其叶片粗糙,呈隐性遗传,这在褐藻中是第一次发现的一个质量性状。
组织培养 指多细胞海藻成块组织在特定培养基中的培养。加拿大陈钦明等于70年代后期,从皱波角叉藻(Chondrus crispus)的雌配子体上取下成块组织进行培养,注意到髓部的细胞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日本学者对海带孢子体进行组织培养,发现兼取于海带叶片基部和柄部的组织块才能得到完整的个体。中国学者对海带和裙带菜分别进行组织培养,结果除了藻体的梢部外,其他各部分的组织块都能分别长出完整的个体。
细胞培养 指对多细胞海藻进行单个细胞的培养,包括配子体(单倍体)和孢子体(二倍体)的细胞。日本学者对厚叶翅藻(Alaria crassifolia)的雌雄配子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发现雌配子体能由孤雌生殖长出孢子体,雄配子体则由无配生殖长出孢子体,而且这些孢子体表现畸形。但他们未对这些孢子体进行长期培养,对这些孢子体的性别也未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对海带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开展了类似的工作,同样看到孤雌生殖和无配生殖以及畸形的孢子体。但他们注意到有一部分孢子体的形态是正常的,可以移入海里养殖,并进而发现:①孢子体也有性别,由孤雌生殖所长成的孢子体是雌的,能及时成熟,产生出大量孢子。这些孢子都萌发成雌配子体,雌配子体又能由孤雌生殖长出雌性孢子体,完成雌性的生活史。②雌配子体在长成雌性孢子体时,染色体自然加倍,由单倍体(n=22)转化成二倍体(2n=44),这发生在雌性孢子体的幼期。③雄配子体所长成的孢子体虽然在海里也能正常生长,但不能成熟。(见图)以上几点与高等植物(如小麦和水稻)的花粉培养结果很不相同。在高等植物中,由花粉培养所长成的植株(孢子体)仍旧是雌雄同体的,染色体自然加倍的频率很低。海带和裙带菜的上述发现,丰富了遗传学和海藻学的知识。
原生质体的培养 中国学者在70年代末期,还对多细胞海藻,如紫菜(Porphyra)、长石莼(Ulva linza,也称长浒苔Enteromorpha linza)、 海带和裙带菜等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培养。在原生质体的制备中,应用了纤维素酶和从海螺消化道提取的几种酶。原生质体经过培养,能长出细胞壁,形成完整的细胞。这些细胞在适宜的培养基中,都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养殖技术的改进和细胞杂交的研究,为海藻遗传学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简史 德国学者J.哈默林于20世纪30年代,最先开始研究巨型单细胞海藻伞藻属(Acetabularia)的结实体与细胞核的关系。以后,他和其他学者又对它进行了种间细胞核移植等实验,阐明了生物体的形态是由细胞核决定的,并指出细胞核所指导产生的有关信使核糖核酸(mRNA),可以贮存在细胞质里继续发生作用,所以切去细胞核的伞藻,其细胞质仍能继续长出结实体。
对多细胞海藻进行比较系统的遗传研究,是在中国开始的。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海洋学院在青岛联合组织的由方宗熙为领导的海藻遗传研究组,结合海带养殖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海带(Laminariajaponica)进行遗传学基础和应用研究。60年代以后,中外学者对多细胞海藻的遗传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数量性状的遗传 中国海藻学者所进行的基础研究首先是对海带数量性状(包括柄长、叶长、叶宽、叶厚和叶含碘量等)进行遗传研究。发现这些性状的变异都呈常态分布,亲本及其后代的相关系数较高;都受微效多基因的控制,也深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从海带叶片长度的方差分析,估计叶长的遗传力约为50%。
育种和杂种优势 在多细胞海藻中进行遗传研究而在生产上发挥作用的,迄今只有中国。中国海藻学者在开始研究海带的变异时,就利用海带自然种群的杂种性,选出个别优良个体,进行连续自交和定向选择,建立了海带的家系。由此选育出"海青一号"、"海青二号"、"海青三号"等品种和一些自交系。随后,海带的育种工作在中国各有关单位相继进行,培育出更多的品种("860"等),对提高海带的产量和质量(主要是含碘量)起了作用。
60年代初,中国海藻遗传研究者对海带进行了杂种优势的研究,发现自交有害并非普遍现象,而杂种优势只在某些杂交组合中见到。80年代初,他们用在青岛培养出来的一个雌性海带单倍体克隆(即"无性繁殖系)与从日本北海道引进的一个雄性海带单倍体克隆杂交,得到"单杂十号",表现旺盛的杂种优势:孢子体较大,叶片很长,假根部很发达,含碘量较高。
突变研究 挪威 A.切尔等在 60年代,从易变石莼(Ulva mutabilis)的一个品系中,发现许多突变,引起形态的许多变化。有的突变型藻体呈线状,有的呈簇状或分枝等;一个突变型藻体的两层细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空间,如浒苔(Enteromorpha);一些突变型是早熟的;一个突变型对温度很敏感。这些突变型大都是能育的。因此,研究者认为在石莼目(Ulvales)中仅根据形态性状进行分类是不充分的。在70年代,加拿大J.米尔等在江蓠(Gracilaria)中,发现许多突变型,它们大部分影响到色素,而且大部分突变基因按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有些突变型表现为细胞质遗传。日本学者在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中,发现色素突变型。中国学者在海带中发现了一个突变型,其叶片粗糙,呈隐性遗传,这在褐藻中是第一次发现的一个质量性状。
组织培养 指多细胞海藻成块组织在特定培养基中的培养。加拿大陈钦明等于70年代后期,从皱波角叉藻(Chondrus crispus)的雌配子体上取下成块组织进行培养,注意到髓部的细胞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日本学者对海带孢子体进行组织培养,发现兼取于海带叶片基部和柄部的组织块才能得到完整的个体。中国学者对海带和裙带菜分别进行组织培养,结果除了藻体的梢部外,其他各部分的组织块都能分别长出完整的个体。
细胞培养 指对多细胞海藻进行单个细胞的培养,包括配子体(单倍体)和孢子体(二倍体)的细胞。日本学者对厚叶翅藻(Alaria crassifolia)的雌雄配子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发现雌配子体能由孤雌生殖长出孢子体,雄配子体则由无配生殖长出孢子体,而且这些孢子体表现畸形。但他们未对这些孢子体进行长期培养,对这些孢子体的性别也未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对海带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开展了类似的工作,同样看到孤雌生殖和无配生殖以及畸形的孢子体。但他们注意到有一部分孢子体的形态是正常的,可以移入海里养殖,并进而发现:①孢子体也有性别,由孤雌生殖所长成的孢子体是雌的,能及时成熟,产生出大量孢子。这些孢子都萌发成雌配子体,雌配子体又能由孤雌生殖长出雌性孢子体,完成雌性的生活史。②雌配子体在长成雌性孢子体时,染色体自然加倍,由单倍体(n=22)转化成二倍体(2n=44),这发生在雌性孢子体的幼期。③雄配子体所长成的孢子体虽然在海里也能正常生长,但不能成熟。(见图)以上几点与高等植物(如小麦和水稻)的花粉培养结果很不相同。在高等植物中,由花粉培养所长成的植株(孢子体)仍旧是雌雄同体的,染色体自然加倍的频率很低。海带和裙带菜的上述发现,丰富了遗传学和海藻学的知识。
原生质体的培养 中国学者在70年代末期,还对多细胞海藻,如紫菜(Porphyra)、长石莼(Ulva linza,也称长浒苔Enteromorpha linza)、 海带和裙带菜等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培养。在原生质体的制备中,应用了纤维素酶和从海螺消化道提取的几种酶。原生质体经过培养,能长出细胞壁,形成完整的细胞。这些细胞在适宜的培养基中,都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养殖技术的改进和细胞杂交的研究,为海藻遗传学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