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宋元数学
1)  Song-Yuan mathematics
宋元数学
1.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ng-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asons for Song-Yuan mathematics development;
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成因——宋元数学发展之诱因
2)  Song Yuan Xue An
《宋元学案》
1.
The Concept of "Zhe Xue" Expressed in Song Yuan Xue An: "Yongjia", "Jinhua"and "Siming" as Wording Phenomena;
关于《宋元学案》的“浙学”概念──作为话语表象的“永嘉”、“金华”和“四明”
3)  the theory of Lao Tse in the Song and the Yuan dynasties
宋元老学
4)  Neo-Confucianism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宋元理学
5)  mathematic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宋代数学
6)  medicine in Song
宋、金元医学
补充资料: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

    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12世纪30年代至14世纪60年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又称戏文、南曲和南曲戏文或南戏文。因其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13世纪70年代,元灭南宋,南戏传播到北方地区,14世纪60年代末期,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发展,被称为传奇。它对后世戏曲的影响极为深远。
    形成与发展 南戏萌芽于南方民间的“村坊小曲”,初为歌舞小戏。南戏产生的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北宋末年(明祝允明《猥谈》);一为宋光宗朝(徐渭《南词叙录》),据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两说相去70余年,正是南戏由原始状态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温州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他们对文化的需要,当地村坊小戏很快被吸收到城市中来。南戏便在这个古文化之邦迅速成长起来。温州杂剧在浙、闽地区流行之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则又与南宋及元代最繁华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南宋都城临安的游艺场所远较北宋时汴梁(今开封)为盛。到了元代,由于南方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吸引,大量北人继续南下,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演员到了临安。这对于南戏吸收北方杂剧的艺术成就,丰富、提高自身舞台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临安瓦舍伎艺的繁盛,还出现了很多叫做“书会”的团体组织,推动了各种伎艺的发展。书会成员是一批下层文人和粗通文墨的艺人,他们专为班社编写剧本。南戏在临安上演很多新剧目,大部分来自书会,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南戏的成熟和发展。南戏除在东南沿海农村流行外,还在各大城市如杭州、温州、福州、泉州、潮州乃至远及于北方大都的流布,为南戏各种声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到元末明初,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蓬勃兴起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采。
   
   

宋杂剧绢画

宋杂剧绢画


   
    剧本及其存佚 南戏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前后经历了两个朝代的递变。南戏剧本流传至今的很少,但它们的本事大半可考。就题材而言,可归纳为:出于正史的,如《苏武》、《朱买臣》一类;出于时事的,如《祖杰》、《黄孝子》一类;出于唐宋传奇的,如《王仙客》、《李亚仙》一类;出于民间故事的,如《孟姜女》、《祝英台》一类;出于宋金杂剧的,如《裴少俊》、《刘盼盼》一类;出于佛道故事的,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王母蟠桃会》一类。还有许多与宋元话本同题材的,如《何推官错认尸》之类;与金元杂剧同题材的,如《关大王单刀会》、《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杀狗劝夫》之类。南戏取材既如此广泛,内容也丰富多彩,从许多方面反映了宋元两代长期动乱所造成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其中反映婚姻问题(包括婚姻自由和婚变)的剧目约占1/3以上。在程朱理学盛行,提倡守节、殉夫的背景下,这些剧目显示了积极意义。宋元南戏剧本大多出自下层文人和艺人之手,比较能够反映被压迫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对于英雄、爱国者的歌颂,对于反抗者、弱者的同情,对于奸邪凶恶的反面人物的批判乃至严厉的惩罚。许多剧本还描写兵荒马乱年代混乱萧条的社会面貌和人民颠沛流离的情景。但是,在南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比较复杂,有些作品掺杂着维护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的内容;一些神仙道化戏,宣传了消极的宿命论思想。宋元南戏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 在有目可考的238本南戏中,流传者不到1/10。值得注意的是,在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等古老剧种中,还遗存了不少南戏剧目,有些至今还能演出。
    艺术成就 南戏艺术从萌芽兴起到发展成熟的进程是漫长的。温州等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用村坊小曲演唱,戏剧结构比较简单粗糙,出场角色只有三、四个人物。随着活动地区的扩展,南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诸宫调、唱赚、宋杂剧,特别是宋词演唱艺术的影响,迅速得到提高,这在《张协状元》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北方杂剧南下,南北艺术有了交流,使南戏舞台艺术逐渐成熟,剧本结构也日趋严谨和完整。宋元南戏剧本在结构布局和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上,都有特定的规格。南戏在宫调和套曲运用上,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比较自由灵活,并采取了分场的形式。一般交代情节的场子则一笔带过,而需要集中刻画人物和表现戏剧冲突的场面,就刻意求工,多施笔墨。在场次的安排上,南戏剧本开头有一段介绍作者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这一形式,一直保存在明清传奇里。它的正戏,从第二场开始。围绕着生、旦戏主线的进行,分别穿插了许多净、丑、末插科打诨的戏剧情节,使热闹轻松的喜剧场面和冷静严肃的正剧或悲剧场面交替出现。在每一场戏里,运用歌唱、念白和科介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在剧本文学上,就出现了曲、白、科介相间的文学形式。不过这些表现手段的具体运用,南戏与北方杂剧又有所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杂剧由一人(末或旦)主唱,而南戏的各行脚色都可以唱。这就使南戏的演唱灵活自如,并且给曲、白、科介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有利于舞台演出的条件,从而显示了南戏剧本形式的优越性。南戏剧本的形式,随着南戏的不断发展,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完善起来。南戏与北方杂剧艺术交流之后,尤其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剧的出现,剧本的文学形式已有较大的发展,奠定了后世传奇体制的基础。南戏在行腔、音韵上也随着流布地区的扩展,结合当地的方言而不断丰富。南戏的音乐,最初取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宋代流行的词体歌曲。这些词体歌曲在曲调形式、唱词格式上变化很多,曲调的风格和情趣上也多种多样,适合南戏表现各种各样人物的感情。待到南北合套这种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就把南曲与北曲两种风格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不同声腔相互融合。南戏表演艺术具有民间歌舞小戏的表演特色,同时吸收了宋杂剧插科打诨的滑稽表演等传统表演形式。脚色行当也有了新的发展。南戏脚色行当共有7种,即生、旦、净、丑、外、末、贴。净、丑是南戏中的一对喜剧脚色,它和生、旦等正剧脚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形成了以生、旦为主的脚色表演体制。宋元南戏的舞台艺术,在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上已初具规模;在时间、空间变化的舞台处理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宋元南戏的演出形式和艺术成就,在当时以及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影响很大。明清戏曲的舞台艺术直接继承了南戏和北方杂剧的传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