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声誉激励机制
1)  reput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声誉激励机制
1.
Based on reputation theory and contract theory,a model of optimal dynamic incentive contract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s established,which is combined reput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with explicit incentive mechanism,thus obtaining optimal conditions and ways to enhancing reputation incentive effect.
为了解决独立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基于声誉理论与契约理论,建立了一个关于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机制与显性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最优动态契约模型,得出了实现声誉有效激励的条件和提高声誉激励效应的途径,通过与没有引入声誉激励机制的契约模型的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优越性。
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ut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in the supply chain from the supplier’s point of view.
针对供应链采用延期支付契约后由于付款时间和交货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从供应商的角度,分三种情况(零售商还款时间小于供应商所给予的延期支付期限、零售商的还款时间介于延期支付期限和供应商所能忍受的最大支付时间之间、零售商的还款时间大于供应商所能忍受的最大支付时间)进行讨论,研究了供应链信用风险的声誉激励机制
2)  reputation incentive
声誉激励
1.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behavior of venture entrepreneur under reput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the product function of venture firms was improved,and dynamic game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为了研究声誉激励机制下的相对业绩比较(RPE)对风险企业家行为的影响,改进了风险企业产出函数,并构造博弈模型,分别对存在与不存在相对业绩比较两种情形展开讨论,给出了相对业绩比较促使风险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得到帕累托改进的基本条件。
2.
At last, reputation incentive coefficient is induced to original models.
最后,拓展分析了声誉激励的效果,为寻求有效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3)  reputation mechanism
声誉机制
1.
Corporate Governance, Reputation Mechanism and the Behavior of Listed Firms in Committing in Fraud;
公司治理、声誉机制和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分析
2.
The Research on the Encouraging Function of Reputation Mechanism to Enterprise s Manager;
声誉机制对企业经理的激励作用
3.
The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Underwriter Reputation Mechanism in IPO Market of China;
主承销商声誉机制在中国IPO市场的有效性检验研究
4)  reputation system
声誉机制
5)  honor incentive
荣誉激励
1.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ai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honor incentive for public service personnel.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公职人员进行荣誉激励,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理应受到国家的表彰和社会尊重,但新中国倡导公职人员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断运用各种方式对公职人员进行荣誉激励的同时,却未对荣誉激励进行明确的定位。
6)  motivation mechanism
激励机制
1.
On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in Tobacco Enterprises;
浅析烟草企业的激励机制
2.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publ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探析
3.
The development of motivation idea and the choic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motivation mechanism;
激励思想的发展与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选择
补充资料:信息市场的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信息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市场范围必将日益扩大,奖勤罚懒、奖%26#8220;活%26#8221;罚%26#8220;死%26#8221;的激励作用也将日益显著。在现阶段,我国既有公办、民办信息机构,也有各种各样的个体信息经营者,由于民办、个体性质的信息经纪人与瞬息万变的信息市场紧密联系,在信息市场经营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使其自身的发展表现出更大活力。这说明信息市场的激励功能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与信息市场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在系统结构的层次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需求约束型的总量波动机制。它是指在一个中长期的时间序列中,宏观经济总量在需求小于供给的态势中波动,并给生产者的进步以现实的压力。简单地说,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的波动对生产者进步的影响作用。显然,它是生产者进步的宏观市场环境。这种环境对生产者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 在需求收缩时期,生产者之间争夺有限市场的竞争加剧,低质量、低效用企业的产品生存下去的惟一途径,便是改变方向、提高效率。
  ② 在市场成长的繁荣阶段,资产调整的主要方向是趋向于增加产量的变革,以最大限度地抓住市场机遇和获取利润。需求约束型的总量波动与生产者进步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市场经济中的周期波动,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更新产业素质、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机制。
  2) 产业市场的自由进入或退出机制。这是激励企业进步的中观机制,任何一个特定的信息企业,总是在某一或某些特定的信息市场中活动的,就某一特定的信息市场来说,信息产业内所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构成了某一企业进步的中观市场环境。在经济增长中,中观层次的进步机制,必须在大规模生产和市场的竞争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形成则以产业市场的自由进入或退出为前提。
  ① 某一信息产业市场的自由进入,意味着该市场中不存在行政壁垒,而只有与经济效率有关的经济性壁垒。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它具有潜在的经济优势,都可以随意进入该产业。这种进入自由,一方面对现有产业中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威胁,促使其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加快进步的步伐,以竖起更高的竞争壁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产集中和大规模生产。因为无论对产业中的现有企业来说,还是对新进入企业来说,都必须使自身趋向于最大最佳规模,才有可能取得经济效率上的优势地位,否则就有被挤垮的危险。
  ② 与产业市场的自由进入一样,自由退出某一产业也是企业进步机制完善和健全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自由退出某产业,可以使仍滞留在该产业中的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自由退出某产业,是资源投向上的效率改善和企业进步的集中体现。
  3) 产权市场、经理市场、劳动力市场三位一体的利益激励机制。这是促进企业进步的微观动力和机制。产权市场对所有者行为的约束,经理市场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行为的约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形成相互制约的利益机制。其市场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具体企业的进步方向及速度。
  ① 作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函数不外乎是追求自身资产的不断增殖。在产权市场的竞争约束下,资产所有者只有不断地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和管理,才有可能保证自身资产的增殖和安全。
  ② 作为企业内部的劳动者,其行为目标不外乎是取得劳动收入最大化。劳动收入最大化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会受到许多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的约束存在,追求劳动收入极大化的目标会受到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明显制约。
  ③ 资产收益最大化目标与劳动收入最大化目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资产收益扩大有利于积累和技术进步。但要超过一定限度,则会损害劳动者利益,反而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劳动收入扩大有利于从分配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会损害企业积累和技术进步的目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劳资双方的这种矛盾,是由企业经营者在协调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经营者的具体行为标准,是沿着%26#8220;资本价格/劳动价格的比率%26#8221;进行选择的。当资本市场中的资本价格上涨率持续地超过劳动价格上涨率时,经营者倾向于用劳动力来替机器;当后者持续地大于前者时,经营者会毫不犹豫地用机生产代替劳动力。这样,劳资双方的基本矛盾就得以解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