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ojing
《墨经》
1.
The Effect on Liuhui of Methods Defin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in Mojing;
《墨经》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对刘徽的影响
2.
A Study on Logical Basis of Mathematics in Mojing;
试论《墨经》数学的逻辑基础
2) Mo Jing
《墨经》
1.
On The Author And The Version Comparison Of“Mo Jing”;
《墨经》的作者问题及诸本之比勘
2.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f an article in Mo Jing (MohistCanon)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infinity.
《墨经》中的“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一条,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3.
Combining with ancient language of China,Mo jing analyzed the fallacies of thinking form and law,discussed the roots and preventive methods of fallacy,and took form the fallacy theory on certain scale,which still is enlightening and useful till today.
《墨经》结合中国古代语言的特点 ,分析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方面的谬误 ,讨论谬误的产生根源和预防方法 ,形成初具规模的谬误论 ,至今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3) Mojing
墨经
1.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About Mojing′s Optical Knowledge;
《墨经》光学八条概念理析
2.
The Property of “Yuan”,“Tui”,“Pi”,“Zhi” and “Xiao”in “Mojing”;
《墨经》中“援”、“推”、“辟”、“止”、“效”诸方法的性质
4) Mo Jing
墨经
1.
A Study of “Shi Er Ran” and “Shi Er Bu Ran” in the Chapter of Xiao Qu in Mo Jing;
《墨经小取》“是而然”“是而不然”新解
2.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Ming Theory in "Mo Jing" ——from the angle of phraselolgical symbols;
《墨经》名学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5) Mohist Canon
墨经
1.
The Analysis for Modal Term in Mohist Canon;
墨经逻辑学之模态词分析
2.
Mohist though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inly reflected in Mohist Canon,which involve mechanics, opitics, geometry .
墨家科技思想主要体现在《墨经》中,其中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又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范围之广泛,理论之先进当与同时代古希腊科学处于相当水平。
6) Mexican Experience
墨西哥经验
补充资料:《墨经》
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逻辑学和科学著作。通常指《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也有人专指前四篇。谈论辩学是《墨经》的重要内容,所以有的著作称《墨经》为"墨辩"。《墨经》非墨子一人之作,大约为几代后期墨者逐步编纂、修订而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因为《墨经》所重视的坚白、同异、是非、五行相胜等问题,到战国中、后期才成为学术界争论的重要课题;《墨经》对于墨子的学说既有鲜明的继承脉络,也有重大的修正和发展,而且其文风与体裁与《墨子》其他诸篇也迥然不同。它的出现标志着墨家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墨经》六篇中,逻辑学说占的比重较大,且已初具体系。它对于"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等思维形式,作了较科学的阐述。指出概念要反映实物,判断要表达思想,推理要指明论据,并主要研究了类比推理,提出以"辞"、"故"、"理"、"类"为基本环节的推理程序。它对于逻辑的应用、论辩的原则以及如何避免逻辑错误,都有较深刻的论述,认为辩学应该用来辩明真理,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墨经》的六篇各有侧重:《经上》和《经说上》专列概念、概念的定义及其解释, 略相当于《墨经》逻辑的概念论;《经下》和《经说下》专列命题、定理及其说明,略相当于《墨经》逻辑的判断论;《大取》提出"故"、"理"、"类"辩学三物,是对推理的精辟总结;《小取》则是《墨经》逻辑的总论。《墨经》的逻辑学堪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古印度的因明学相媲美。
在哲学上,《墨经》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外延定义,对于物体与其属性的关系也有正确理解。它较深入地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过程、知识的真理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科学上,《墨经》将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若干自然科学技术所积累的经验,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抽象出一系列相当精辟的概念和公式,其中主要是机械运动若干原理、光的运动与反射、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直到今日有些仍保有其科学价值,是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宝贵资料。此外,《墨经》还涉及到某些生理现象、商品与货币的关系等问题。
《墨经》堪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科学传统的杰出代表,但自西汉中期儒学定于一尊后,《墨经》连同墨家整个学说便遭排斥压抑,遂至湮没无闻(见罢黜百家)。魏晋时期玄学流行,士人尚清谈、善名理,《墨经》的逻辑思维及辩论术又受到重视。西晋人鲁胜曾为《墨经》作注,可惜这第一部《墨经》注只保存下一篇《墨辩注叙》。鲁胜指出了墨辩的重要性,提出"引说就经"的研究《墨经》的正确方法,但他错把《墨经》当作墨子本人的著作。唐朝乐台所作《墨子注》,今亦不存,书目见于《通志·艺文略》。宋以后,统治者仇视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的墨家学说,把孟子攻击墨者的话当作定论,墨学又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清中叶以后,随着考据学的兴起,墨学研究方始活跃。毕沅有《墨子注》,对《墨子》全书作系统集注。汪中首次提出《墨经》六篇非墨子自著的见解,将它们同《墨子》其余诸篇分开研究。近代诠注《墨子》最有成就者当推清末学者孙诒让,他的《墨子间诂》集诸注家之大成,对《墨经》六篇的注解、校勘下了相当大的功夫,为学术界所推重。《墨经》六篇行文简古,传本错讹较多,经诸多学者校注,其文大致可以读通,给后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前后,研究墨学特别是《墨经》成为一股潮流,其中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及梁启超的《墨经校释》,摆脱了经学家的偏见和考据家的繁琐,使用现代逻辑方法阐发《墨经》的理论体系,给人以清新之感。
近几十年来,已出版的关于《墨经》的校注、研究著作中,伍非百的《墨辩解故》、谭戒甫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杨宽的《墨经哲学》、沈有鼎的《墨经的逻辑学》等书,均有一定影响。
《墨经》六篇中,逻辑学说占的比重较大,且已初具体系。它对于"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等思维形式,作了较科学的阐述。指出概念要反映实物,判断要表达思想,推理要指明论据,并主要研究了类比推理,提出以"辞"、"故"、"理"、"类"为基本环节的推理程序。它对于逻辑的应用、论辩的原则以及如何避免逻辑错误,都有较深刻的论述,认为辩学应该用来辩明真理,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墨经》的六篇各有侧重:《经上》和《经说上》专列概念、概念的定义及其解释, 略相当于《墨经》逻辑的概念论;《经下》和《经说下》专列命题、定理及其说明,略相当于《墨经》逻辑的判断论;《大取》提出"故"、"理"、"类"辩学三物,是对推理的精辟总结;《小取》则是《墨经》逻辑的总论。《墨经》的逻辑学堪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古印度的因明学相媲美。
在哲学上,《墨经》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外延定义,对于物体与其属性的关系也有正确理解。它较深入地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过程、知识的真理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科学上,《墨经》将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若干自然科学技术所积累的经验,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抽象出一系列相当精辟的概念和公式,其中主要是机械运动若干原理、光的运动与反射、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直到今日有些仍保有其科学价值,是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宝贵资料。此外,《墨经》还涉及到某些生理现象、商品与货币的关系等问题。
《墨经》堪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科学传统的杰出代表,但自西汉中期儒学定于一尊后,《墨经》连同墨家整个学说便遭排斥压抑,遂至湮没无闻(见罢黜百家)。魏晋时期玄学流行,士人尚清谈、善名理,《墨经》的逻辑思维及辩论术又受到重视。西晋人鲁胜曾为《墨经》作注,可惜这第一部《墨经》注只保存下一篇《墨辩注叙》。鲁胜指出了墨辩的重要性,提出"引说就经"的研究《墨经》的正确方法,但他错把《墨经》当作墨子本人的著作。唐朝乐台所作《墨子注》,今亦不存,书目见于《通志·艺文略》。宋以后,统治者仇视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的墨家学说,把孟子攻击墨者的话当作定论,墨学又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清中叶以后,随着考据学的兴起,墨学研究方始活跃。毕沅有《墨子注》,对《墨子》全书作系统集注。汪中首次提出《墨经》六篇非墨子自著的见解,将它们同《墨子》其余诸篇分开研究。近代诠注《墨子》最有成就者当推清末学者孙诒让,他的《墨子间诂》集诸注家之大成,对《墨经》六篇的注解、校勘下了相当大的功夫,为学术界所推重。《墨经》六篇行文简古,传本错讹较多,经诸多学者校注,其文大致可以读通,给后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前后,研究墨学特别是《墨经》成为一股潮流,其中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及梁启超的《墨经校释》,摆脱了经学家的偏见和考据家的繁琐,使用现代逻辑方法阐发《墨经》的理论体系,给人以清新之感。
近几十年来,已出版的关于《墨经》的校注、研究著作中,伍非百的《墨辩解故》、谭戒甫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杨宽的《墨经哲学》、沈有鼎的《墨经的逻辑学》等书,均有一定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