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米钵山组
1)  Miboshan Formation
米钵山组
1.
The role of olistostrome in thrusting—a case study from the Miboshan Formation of Middle Ordovician in the Niushou Mountain, Ningxia;
滑塌堆积在逆冲构造中的作用——以宁夏牛首山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为例
2.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Miboshan Formation in Helan Mountain;
贺兰山米钵山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3.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Depositional Setting of Ordovician Miboshan Formation in Central-Southern Helan Mountain
贺兰山中南段奥陶系米钵山组的沉积环境与构造背景分析
2)  Tongbomiao Formation
铜钵庙组
1.
Diagenesis and Its Influence to Porosity Evolution of Tongbomiao Formation in Beier Sag,Hailaer Basin;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铜钵庙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3)  humus pot of maize seedling
玉米营养钵
4)  Mushroom and Vegetable Soup
山菌时蔬钵
5)  Tongbomiao—Nantun Formation
铜钵庙—南屯组
6)  formations in Tongbomiao Formation and below
铜钵庙组及其以下地层
1.
Facing the problem of unclear recognition on the formations in Tongbomiao Formation and below in Hailaer Basin, this paper giv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ormation units in respect of lithology and electric property through study on the data of many wells.
该文针对海拉尔盆地铜钵庙组及其以下地层存在的层位认识模糊问题,在研究多口井资料的基础上,从岩性、电性等方面指出了这些地层单元的不同特征,对该区的地质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补充资料:钵池山
钵池山
钵池山

钵池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唐时就有名,明清两代,更是盛极一时。

据今人研究,洞天福地的观念约形成于东晋以前。东晋时编辑的《道迹经》已提到“十大洞天”和“地中洞天三十六所(即所谓的三十六小洞天)”等名词,其中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南北朝时编纂的《敷斋威仪经》中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的说法。但是,《道迹经》中只列出“十大洞天”具体名称,对三十六小洞天并未给出具体名称,《敷斋威仪经》中都只是泛称。在唐以前列举出神仙居住地最多的是葛洪,但也只列出了二十余处。而现在公认的、最早完整列出十天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具体名称的就是司马承桢。

时任淮安关监督的冒广生来淮安仅一年光景便刊刻了《楚州丛书》。丛书收录了自汉代以来到清代的诗文、碑碣、画鉴、书法及专著、方志等共23种。凭着他的执着精神,利用他和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多的便利,千方百计寻找线索,硬是从当地文人的诗集以及一些笔记中发现不少蛛丝马迹。从他在《志》中注明的引文来看,他共参阅了各种文献近40种,涉及100余位文人墨客所写的有关钵池山的诗词歌赋近200篇。其中像《味静斋诗集》、《墨香精舍诗草》、《妙叶堂集》等绝大多数都是难得一见的本子。这一点,连当地人也感受到诧异,如段朝瑞就说“余知者心灯、普雷耳,公竟至二十六人之多,且上及宋代,奇极博极”。凭着这些材料,冒广生终于编成了《钵池山志》。

《钵池山志》分山水、建置、古迹、金石、人物、方外等六个部分,另附志余。该书通过大量的诗词歌赋、碑碣石刻勾勒出了钵池山的基本历史轮廓,探述了其源流,以及山上各种名胜的兴废,使已经毁弃的钵池山能够以另一种形式显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志中所引文献,今多不传,因此,冒氏的工作,也为今人研究钵池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白诗曰:“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眷言王乔舄,婉娈故人情”。传说王子乔为周灵王之太子,在钵池山炼丹得道而飞天成仙。丹成得道时,丹台下的丹井水变为三色,鸡变凤凰,犬变麒麟,与之一起升天。

钵池山是道教名山,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它首先就是以名列道家七十二福地而出名的。但是,真正使钵池山在历史上闻名的,却是佛教。

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高僧玉海就在钵池山兴建了洪福寺(景会寺前身)。元明之时,香火盛极一时。特别是在明代,景会寺(一作景慧寺),拥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伽蓝堂、祖师堂、法堂、丈室、斋堂、毗庐阁等,规模宏大,“殿阁宏敞、造像庄严、金碧辉耀而寺始极其盛噫”(见明金铣所作《束力封景会禅寺兴造记》),成为淮东名刹,文人墨客题咏极多。而且,钵池山高僧云集,仅《钵池山志》就收录18位。

而道教方面,除了传说中的王乔炼丹遗迹外,只有一个乾元道院,规模也有限(“构屋数椽”)。同样在《钵池山志》中,仅收录一位道人名姓。两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钵池山是源于道家而兴于释氏。

一般材料上均说,钵池山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一场大水。这种说法,也不确切。确实,乾隆三十九年那场大水,对钵池山造成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综合史书上记载来看,主要破坏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河水带来的积沙淤平了山子湖和邱家湖(“及水退,平地积沙八九尺,湖亦淤平,仅存一线”),二是湖中名胜爱莲亭被冲毁,三是景会寺被淤。

但是,钵池山却并未就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兹举几例:

其一,嘉庆乙丑(1805年),地方官李如枚作了一首《爱莲亭》诗,在序中说,爱莲亭被毁后,淮关监督伊龄阿在故址建观音庵,后来又有人在此建文津书院。李如枚本人为使“爱莲亭之名不致久而不遂没”,于1804年改文津书院为爱莲书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