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ory of seismic waves
地震波理论
1.
As a key course for the master candidates major in applied geophysics,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ory of seismic waves is carried out.
本文从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科硕士研究生地震波理论课程授课重点的定位、学习规律的研究、授课方式的改革、考核制度的完善以及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教与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2) seismic wave field theory
地震波波场理论
5) earthquake force theories
地震力理论
6) synthetic seismogram
理论地震图
1.
Som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complication of SS waveform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 within 40°--180°) 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y calculating the full-wave synthetic seismogram using propagation matrix method.
通过使用传播矩阵方法计算全波场理论地震图和对观测资料分析,对40°—180°震中距范围内SS波形复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探讨。
2.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reg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by using synthetic seismogram.
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存在高速层或低速层的地壳模型及壳-幔过渡带模型中首波等震相的动力学特征,指出首波的特征对于高速层的结构变化比较敏感。
补充资料:地震波
地震波 seismic wave 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球介质,包括表层的岩石和地球深部物质,都不是完全弹性体,但因地球内部有很高的压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大,波动给介质带来的应力和应变是瞬时的,能量的消耗很小,因此可以近似地把地震波看作弹性波。 从震源发出的波动有两种成分: 一种代表介质体积的涨缩,称为涨缩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又称纵波。另一种成分代表介质的变形,称为畸变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又称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远离震源的地方这两种波动就分开,纵波先到,横波次之。因此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在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介质中,只能有P波和S波存在,它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所以叫做体波。但地球是有限的,有边界的。在界面附近,体波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的波,它们只能沿着界面传播,只要离开界面即很快衰减,这种波称为面波。面波有许多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比体波慢,因此常比体波晚到,但振幅往往很大,振动周期较长。如果地震的震源较深,震级较小,则面波就不太发育。 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做频散。在完全弹性的平行层介质中,由于各种类型的波的叠加,在地表观察到的面波频散是几何原因造成的。在地球内部,由于介质的不均匀性和非完全弹性,会导致体波的频散,这是物理原因造成的。由于频散,波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例如在震源处发出的一个脉冲,在远处就可以散成一个波列。 将地球介质看成完全弹性体只是一种近似。精密的观测表明,地震波在传播中的能量消耗有时是不能忽略的。在一定观测点,波的振幅A随时间t衰减可用A=Aoe-rx表示,r为时间衰减系数,Ao 为初始振幅。波传播x 距离后,因能量损耗而导致振幅的减小,可用表示,a 为距离衰减系数。表示能量消耗的另一个重要参数Q称为品质因子,其定义是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
|
©2011 dict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