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贵州喀斯特高原
1)  Guizhou karst plateau
贵州喀斯特高原
1.
Spatial Scales Integration of Land System Change:A Case Study Design on Guizhou Karst Plateau
贵州喀斯特高原土地系统变化空间尺度综合的一个研究方案
2.
Based on the data including agriculture population densities,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natural geography factors from 76 counties in the Guizhou karst plateau,the paper mainly uses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ain influence factors,and a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贵州喀斯特高原76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地理因素的资料为基础,主要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分布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分布具有一定地带性,综合研究这些地带性因素的分布特征,探讨贵州喀斯特地质条件下人口分布的自然地带性规律,其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质环境条件下,受经度、纬度以及平均海拔高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作用,决定了贵州高原人口分布疏密差异的态势,表现为西北部人口过密,东南部人口稀疏的空间格局,使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也呈现出不协调的状况。
2)  Guizhou Karst
贵州喀斯特
1.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Guizhou Karst;
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3)  Guizhou karst mountain area
贵州喀斯特山区
1.
The level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karst mountain area is very low and "Three Fs Issue"(Farming,Farming Area,Farmers) are outstanding.
贵州喀斯特山区是我国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地区,“三农”问题突出;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4)  the Karst culture in Guizhou
贵州喀斯特文化
5)  Guizhou karst regions
贵州喀斯特地区
1.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 Capability of Tourism in Guizhou Karst Regions;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
2.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izhou karst regions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旅游开发研究
3.
Field survey and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342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84 families and 193 genera (including varieties) in Guizhou karst regions.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特征 ,并从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习性、喀斯特生境本底的严酷性 (如土壤瘠薄、方便利用的地表水匮乏等 )、人类干扰活动 (如盗伐、毁林垦荒、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等 )等方面探讨了该地区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原因。
6)  Karst mountainous area in Guizhou Province
贵州喀斯特山地
补充资料:贵州高原
      中国高起于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间的亚热带喀斯特化高原。介于北纬24°35′~29°15′,东经103°35′~109°35′。 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面积17.63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1000米(1000米以上占56.1%)。除分布于北部的大娄山、东北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东南部的苗岭都高达1500~2600米以上外,呈由东向西逐级升高(500~800、1200~1400、1800~2400米)的梯级状大斜坡和由中部向南、 北逐渐倾斜。河流亦由西、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呈帚状散流,河流溯源下切侵蚀强烈,地面起伏较大,高原地貌已具山原特征。
  
  地质地貌与水文 除了黔东南的江南古陆为元古代轻变质岩,其底构造层大片出露,形成了侵蚀剥蚀山地丘陵地貌外,高原其余地区沉积了自古生代至中生代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盖层,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达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3%,最大厚度达8500余米,占盖层岩层厚度的80%。喀斯特广泛发育,喀斯特地貌多样,且表现出水平分布的条带性和垂直分布上的多层性。
  
  贵州高原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自第三纪末大面积上升,第四纪表现出更大的速率。大面积、大幅度、间歇性地自西向东掀斜上升并伴以局部较强的断裂隆起和盆地的相对下降,造成高原内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并使高原面发生显著变形。 高原上升幅度可达500~1000米或更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切强烈,加深了原有河谷,形成新的峡谷系统。高原第三纪形成的夷平面受到肢解,表现为山岭纵横,地表崎岖,俗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在大的分水岭和河流上游,河流溯源侵蚀尚未到达,高原面保存完好,谷宽水缓,地面平坦。石灰岩山地普遍发育喀斯特地貌。由主要分水岭到深切峡谷,表现出由峰林(残丘)溶盆(平原)→峰丛谷地→峰丛洼地有规律的更替变化。在地貌类型变化的交界处往往地表河及地下河都发生坡折,同时出现裂点,闻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即为一例。
  
  气候 贵州高原为高原型亚热带气候,主要特征为: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地区年均温14~16℃,最热月均温22~25℃以下,最冷月均温多在5℃以上,极端最高温多不超过38℃,极端最低温很少低于-8℃,年较差在 20℃以下,10℃以上的活动积温大部地区达 4000~5500℃,生长期达230~270天,南部海拔较低的河谷盆地可达5500~6500℃,生长期长达290~300天以上,有霜日仅10~15天。②多阴雨,日照不足。年降水量多在1100~1400毫米,由西北往东南递增。大部地区雨日在160天以上,小雨多,占全年总雨日80%。因多阴雨,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日照特少,多数地区年均日照1200~1500小时,日照率仅25~30%,为中国日照较少地区之一。
  
  动植物与土壤 贵州高原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红壤、黄壤。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具东西和南北过渡特征。东部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多华中区系成分,常见有大叶锥栗、甜槠、香樟、木荷及针叶树马尾松等。西部干性常绿阔叶林多云南区系成分,常见有滇青冈、滇锥栗、元江栲、滇黄栎、云南樟、西南木荷及针叶的云南松、滇油杉、滇柏与威宁短柱油茶、矮杨梅等。
  
  动物也由华中、华南区系的花臭蛙、黑背白环蛇、红腹锦鸡、华南兔过渡到西南的无指盘臭蛙、双全白环蛇、白腹锦鸡、高原兔等。
  
  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带性。如黔东北海拔2572米的梵净山便有5个分带:500~1300米为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带;1300~1800米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带;1800~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山地黄棕壤带;2100~235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灰棕壤带;2350米以上为矮林灌丛草甸土带。
  
  经济概况 贵州高原是中国苗族、布依族及侗、水族主要分布区。汞、煤、磷、铝等矿产在中国地位重要(见贵州省)。此外,贵州高原也是中国洞穴瀑布旅游资源最集中、最壮观地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