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course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
In the middle 1950s,historic background of the world was undergoing complex changes when Mao Zedong commenced to explore China s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course.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积极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有着复杂、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
3)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5)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of classic socialism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补充资料: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性质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后者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者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榨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依靠对国内外人民的残酷剥削来实现的。前者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已成为国家主人的劳动者直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它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内部积累,同时也根据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各国无产阶级尤其是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进生产资料来装备、改造工业、农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尽快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加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履行工人阶级的国际义务,并逐步地为在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好物质条件。对于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原来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只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使社会主义国家拥有自己的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国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建国头三年,就迅速恢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从1953年开始,执行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按可比价格计算,如以1952年为100,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67.8,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24.8,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28.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83.3,重工业总产值增加到310.7。在这个期间,不仅经济发展比较快,而且各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比较协调,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文件,提出要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可惜的是,由于长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使"八大"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设想未能得到实现。但是,尽管经过曲折,从1958~1978的20年间,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仍然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电力、石油、轻纺等传统工业,建立了汽车、飞机、电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动化仪表仪器等新兴工业。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原值,从1957年的522.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4488.2亿元,即增加了近8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坚决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紧接着又及时地制定了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79)的方针。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出现了城乡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性质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后者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者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榨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依靠对国内外人民的残酷剥削来实现的。前者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已成为国家主人的劳动者直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它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内部积累,同时也根据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各国无产阶级尤其是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进生产资料来装备、改造工业、农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尽快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加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履行工人阶级的国际义务,并逐步地为在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好物质条件。对于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原来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只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使社会主义国家拥有自己的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国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建国头三年,就迅速恢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从1953年开始,执行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按可比价格计算,如以1952年为100,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67.8,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24.8,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28.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83.3,重工业总产值增加到310.7。在这个期间,不仅经济发展比较快,而且各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比较协调,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文件,提出要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可惜的是,由于长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使"八大"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设想未能得到实现。但是,尽管经过曲折,从1958~1978的20年间,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仍然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电力、石油、轻纺等传统工业,建立了汽车、飞机、电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动化仪表仪器等新兴工业。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原值,从1957年的522.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4488.2亿元,即增加了近8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坚决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紧接着又及时地制定了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79)的方针。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出现了城乡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