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河—尼斯河线 (德语∶oder-neiße-grenze;波兰语∶granica na odrze i nysie Łużyckiej;英语∶oder-neisse line) 是德国与波兰的边界。界线主要包含奥德河与尼斯河流域,但又包括了奥德河西岸的波兰城市什切青。
界线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兰接壤德国的边界根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而被订立—它主要按照大波兰 (great poland) 的历史边界;原本的省份分界,就根种族分布而略微修改。但是,波美拉尼亚东部、上西里西亚 (upper silesia) 与马祖尔亚 (masuria) 就被分割。郊区的斯拉夫人被安置在德国;市区的德国人却被分到波兰。波兰西部边界,更是欧洲数一数二长的边界,并留下但泽自由市与东普鲁士两块外飞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根苏联的领土要求,将德波边界西移至今天的奥德河—尼斯河界线—德国失去绝大部分的西里西亚、大部分波美拉尼亚,包括什切青、勃兰登堡东部及小部分萨克森,失地全归波兰。而且,波兰也得到但泽 (改名为格但斯克) 及东普鲁士南部,包括马祖尔亚与瓦尔米亚 (warmia) 。苏军其后进行大规模人口转移,几乎把所有德国居民驱逐,安排流落到德国的波兰人返回新占领土定居;此外,由于苏联兼并了波兰东部大片土地,同样被驱逐的波兰人就取代德国人,成为新领地的主人。在斯大林实现领土扩张之下,被迫 开家乡的不仅仅是波兰人与德国人。战时边界更改频繁。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令德国的边界超越1918年的版图;配合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根寇松线 (curzon line) 吞并波兰东部,而他的行动在雅尔达会议得到英美承认;1944年,波兰人发动华沙起义,反抗德军侵略而失败。德军破坏华沙,并驱逐八十丌波兰人。波兰与德国边界被专制决定,加上以上问题,令两国人民难以接受事实、深感愤恨。从人道角度而言,不少波兰人觉得由于波兰受尽蹂躏,又要割让领土给苏联,得到德国领土就算是一种补偿;但亦有人认为,苏军驱逐德国人时,引致不少死伤,不免过于专横、有欠公允。
波兰领土的重划
美英与苏联在德国投降前不久,就在雅尔达会议确立了最终的波兰版图。最初,疆界还未被确定时,美英基本上接受以奥德河作为波兰的西边界线,也赞成以人口转移解决领土纷争。不过,尼斯河两岸的分配,以及波美拉尼亚地区传统的海港—斯德丁/什切青归于德国或波兰,就成为主要问题。西方盟国认为应该以东尼斯河为界,但斯大林拒绝让步,主张以西尼斯河为德波两国边界。德国原本可以保留什切青;而一如波兰政府的要求,波兰可得到东普鲁士全境,连同哥尼斯堡。但最后,斯大林坚持由苏联占领哥尼斯堡,用作暖水军港;而波兰就应该获得什切青。流亡中的波兰政府“人微言轻”,只好言听计从,但就坚决要保留她的历史名城利沃夫 (lviv) 。同样地,苏联拒绝,只愿意把包括布雷斯劳 (breslau,今弗罗茨瓦夫) 的下西里西亚 (lower silesia) 交给波兰。巧合地,利沃夫的波兰人后来大多移居到弗罗茨瓦夫和格但斯克。 波茨坦会议上,美国、英国与苏联确立将德国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领土交予波兰。然后,和约将会签订,是否接受决定及会否改变边界的问题,也会一一解决。为了防止德国借着种族问题挑起纷争,所有居住在新旧波兰领土的德国人都会被驱逐。虽然波兰失去寇松线以东十八多丌平方公里的领土,但得到约十一丌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发展较好的德国领土。苏联就得到东普鲁士北部——此地今属俄罗斯。盟国和苏联提出以奥德河—尼斯河为德国与波兰的边界,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是两国之间最短的可能边界,仅仅是472公里长,由今捷克东北部沿着奥德河直至波罗的海南岸,可以防止未来德国的侵略。其实,最终定下来的界线并未算是最大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