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formation biology
信息生物学
1.
Different from “bioinformatics”, “information biology” emphasizes the meaning of the law of life information itself, that is, it focuses on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genetic information in its heredity, transmission,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讨论以生命信息流的运动规律为研究目标的信息生物学中所包含的基本规律。
2.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laws(and others) form the fundamentals of information biology.
此二规律和其他规律一起构成了信息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2) bioinformatics
生物信息学
1.
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related genes and their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宫颈癌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
Analysi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lative antigen gene HCC-A-12 applying bioinformatics;
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Bioinformatics predi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for human gene 5 transactivated by HBxAg;
HBxAg蛋白反式激活基因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 bioinformation
生物信息学
1.
The Cloning and Bioinformation Analysis of ORF5 Gene of PRRSV-SCQ Strain &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dORF5 Gene;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SCQ株ORF5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dORF5基因原核表达的初步研究
4) bio-informatics
生物信息学
1.
To identify the domain recognized by the high affinity monoclonal anti-plasmin antibody CL15 of from patients with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patient and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epitope of CL15 by bio-informatics,the plasmin enzyme domain(micro-plasminogen,uPLG),was cloned and purify and the binding ability of CL15 to native plasmin and uPLG were analyzed by ELISA.
鉴定抗磷脂综合征患者来源的抗纤溶酶单抗CL15所识别的结构域,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对CL15进行表位分析。
2.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ools for studying bio-informatics.
多序列比对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在生物的进化分析以及蛋白质的结构预测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3.
The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graduation design titles for students of bio-informatics is discussed.
指出了生物信息学方向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提高学生生物信息处理能力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分析了该选题的发展趋势。
5) Bioinformatic
生物信息学
1.
Cloning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f calcineurin B gene in Setosphaeria turcica;
玉米大斑病菌钙调磷酸酶B亚基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Bioinformatics;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前景
3.
cDNA Cloning, Tissue Expression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f 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 1 in Chicken;
鸡FATP1基因cDNA的克隆、组织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6) bioinfomatics
生物信息学
1.
Necessity and teaching actualization were explored about course teaching in bioinfomatic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in this paper,and these views maybe provided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结合教学实践,对在生物学专业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及具体的教学实施作初步探讨,为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2.
Objective: In terms of bioinfomatics, by searching the structure and origin of the transgenic fragment of antisense phospholipase D γ gene,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fragment, it is to deduce the final product of the fragment and how to function in transgenic plants.
目的: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对反义磷脂酶Dγ转基因片段的结构、来源进行查找,并预测分析该片段的转录产物、翻译产物,进而推导该片段的最终产物和作用方式。
补充资料: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
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