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康托洛维奇-里茨杂交法
1)  Kantorovich-Ritz hybrid method
康托洛维奇-里茨杂交法
2)  finite element-Kantorovich combination method
有限元-康托洛维奇杂交法
3)  Kantorovich solution
康托洛维奇解法
1.
Kantorovich solution for problem of inclined-plate bridge;
斜板桥的康托洛维奇解法
4)  Kantorovich method
康托洛维奇法
5)  Kantorovich MWR method
康托洛维奇-加权残值法
1.
The problem of torsion with rectangular section by means of Kantorovich MWR method is studied,whose aim is to convert two dimension into one dimension and derives approximate solution with MWR.
利用康托洛维奇-加权残值法求解矩形截面的扭转问题,其实质是将二维问题转化成一维问题,而后采用加权残值法得到问题的近似解。
6)  Kantorovich method
康脱洛维奇法
1.
Kantorovich methodand MOL,are applied to the high gradient problems in [1].
应用两种半解析数值方法即康脱洛维奇法和线法,对文献[1]中的高梯度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补充资料:托洛茨基,Л.Д.
      俄共(布)党内反对派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第四国际建立者。1879年10月26日生于南俄乌克兰赫尔松县扬诺夫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祖籍是犹太人。原姓布隆施泰因。1896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1897年,参加建立"南俄工人协会",反对沙皇专制制度。1898年1月被捕。1899年被流放西伯利亚。1902年秋以署名托洛茨基之假护照逃到萨马拉。1902年底到伦敦,参加В.И.列宁、Г.В.普列汉诺夫等人主编的《火星报》的工作。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2次代表大会上属孟什维克派。1904年9月脱离孟什维克,长期游移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回国,参加革命活动,12月当选彼得堡苏维埃主席,不久被捕。1906年在彼得堡狱中写了《总结与展望》,提出他一生活动的理论基础-"不断革命论"。他自己把这一理论归纳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不断革命思想,即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国际革命的不断性。1906年12月被判处长期流放。次年 2月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脱。流亡国外,先后到过芬兰、德国、奥地利、法国、美国。在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取消派的原则斗争中,以"中派"面目出现,庇护孟什维克,攻击列宁,攻击布尔什维克。1912年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 3次代表会议关于开除孟什维克的决议,在维也纳组成"八月联盟",进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活动。十月革命后在论述这一段历史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尾随K.J.考茨基,持中派立场。1917年二月革命后从纽约回国,自称放弃原有立场,接受列宁主张。1917年 7月被俄国临时政府逮捕。同年 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 6次代表大会决定接受托洛茨基入党,被缺席选为党中央委员。9月初出狱,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10月被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协助列宁准备和指挥十月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后,担任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1918年 1月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提出"不战不和"的主张,反对列宁的正确意见,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月,被免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后被任命苏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9月改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18~1920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在建设红军和指挥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20年11~12月挑起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受到列宁批评。1921年俄共(布)第10次代表大会以后,围绕如何对待党内民主问题挑起争论。1924年 1月俄共(布)第13次代表大会对争论作出总结,指出托洛茨基"具有十分明显的小资产阶级倾向"。1924年列宁逝世后,写了《论列宁》、《十月的教训》,在歌颂列宁同时,不恰当地夸大自己的功劳。1925年 1月,俄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托洛茨基的言论的决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解除托洛茨基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5月,出任租让委员会主席,后任电力技术管理局局长和工业科学技术院院长。
  
  1926年4~5月结成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围绕工业化道路和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不断在党内挑起争论。托洛茨基坚持其"不断革命论",认为象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政权在国内面临与资产阶级、农民的矛盾;在国外面临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只有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台,才能求得解决,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全党通过辩论,99%的党员赞成党中央的路线,支持反对派的只有4000人。托-季联盟遭到失败后,于1927年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组织反党的街头示威。1927年11月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1929年 2月,因从事反苏维埃政府的活动,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1932年被取消苏联国籍。1937年初定居墨西哥。
  
  托洛茨基曾经参与共产国际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过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8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8次全会通过决定,解除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职务。1938年9月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直接与共产国际对抗,从事反对И.В.斯大林、反对各国革命的活动。1940年 8月于墨西哥遭暗杀。
  
  

参考书目
   Leon Trotsky , My Life : an Attempt at an Autobiography,Penguin Books, London,197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