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翻译行为
1)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
1.
The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re decided by the commercialism of movie and translating the movie title into Chinese,which seems quite simple,is a complicated translational action involving many factors.
而貌似雕虫小技的电影片名的汉译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复杂的翻译行为,其中包含了几对重要的互动关系,译者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也不仅仅只是做文字上的翻译工作,相反,例如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还要与电影公司沟通,商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最终翻译出能吸引广大观众的,并且给电影公司带来满意票房的成功地电影译名。
2.
The German school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which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al action",defines translation as a kind of activities aiming at the prospective translation function and skopos,thus breaking the static ST-oriented research pattern and viewing translation as a selective and intentio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on intermediated by the translator.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的概念,从翻译的预期功能和目的出发诠释翻译活动,打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静态研究模式,将翻译视作一种以译者为中介的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3.
Starting from "rationality" of action,a key concept in 20th century philosophy studies,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that action theory has upo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studies,pointing out that "rationality",proper to human action,is an intrinsic category to translation studies,as well as to translational action.
本文从哲学研究中的“合理性”概念出发,首先分析了行为理论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提出了翻译行为的“合理性”范畴,指出“合理性”是人的行为的普遍特征,“合理性”问题与翻译行为研究密不可分;然后论文以当代翻译研究为例,论述了“合理性”范畴对翻译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评价论、翻译研究方法论研究的意义。
2)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1.
In the light of functionalism, especially in terms of Skopostheorie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this thesis conduct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crucial elements influencing the strategie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to point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functionalist theory to guide subtitle translation practice.
本论文应用德国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根据功能主义的“目的论”及“翻译行为理论”从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着手,对影响字幕翻译策略的因素展开描述性的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电影字幕翻译的可能性。
3)  translate into v.
翻译成;转化为
4)  I'll do a translation for you/do you a translation.
我来为你翻译.
5)  I'll interpret for you.
我来为你做翻译。
6)  Terminology Should Be Translated Correctly
为翻译术语正名
补充资料:《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
      C.赫尔著。纽约阿普尔顿世纪克罗夫茨公司1943年第一版。这是一部阐述赫尔的假设-演绎理论体系的代表性专著。本书共20章。第 1章讲科学理论的性质。以后各章依次为: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刺激的接受和有机体的生存、行动及其协调的生物学问题、在需要条件下内部行为的特征、基本强化、次级强化、习惯强度与各种强化内素的关系等。最后一章是总结和结论。书后还附有本书使用的各种概念符号的说明。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体系。他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该:①能够解释已往积累的大量经验资料;②能够从相对少量的公设(本书列举了16条公设)中推导出许多定理;③能够采用具体明确的经验性的试验来加以证明;④能够用新的证据、经验证明和进一步的思辨对这个理论体系加以修订;⑤能够用数学公式对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加以数量化的表述。作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整体性行为。这种行为包含着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它具有生物的适应性;行为的中介变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应该用操作性的定义加以确定。在方法论上,作者严格遵守机械主义的、还原主义的和行为主义的客观原则,反对给予所观察的行为以任何主观的解释。赫尔在书中还主张严格遵守一种假设-演绎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一系列事先确定的公式进行严格的演绎。它包括建立公设,并由此演绎出可以用实验检验的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结论用实验加以实际检验,修正错误的结果,经过证实再把它们纳入科学体系之中。本书所提出的学习理论是西方带有权威性的学习理论之一。它可以大体归为下列各点: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这个联结称为习惯强度,以符号SHR表示。H为习惯;S和R分别表示有关的刺激和反应。②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强化;强化兼指E.L.桑代克的强化和И.Π.巴甫洛夫的强化;强化的效果在于减少当时起作用的内驱力(D)的强度。③SHR作为一种强化作用的函数,其强度随强化而逐渐增加,而且代表一种行为的相对持久的改变。④习惯强度只有在驱力状态下才能被激起,驱力激起有效的习惯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SER),反应势能是一种使反应被激起的可能性,相当于作业。赫尔认为,反应势能的量是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可以用下列简明公式表示:SER=D×SHR。表示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作业是由他的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积决定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