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rctic Ocean
北冰洋
1.
Clay Mineral Distribu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 Environments;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2.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bsurface Warm Water in SummerIce-free Sea Area of the Arctic Ocean;
夏季北冰洋无冰海域次表层暖水结构的形成机理
3.
Ice Breaking Expeditions:the Present and Past of the Arctic Ocean;
破冰之旅:北冰洋今昔谈
2) the Arctic Ocean
北冰洋
1.
Present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Arctic Ocean is an area with high production, and it will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sink of carbon under the future's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Souther.
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2.
During the Secon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2003,3 mooring systems were deployed in the Bering Sea Strait and Chuckchi Sea of the Arctic Ocean.
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7月—9月)期间,在白令海峡和北冰洋楚科奇海布放了一套潜标和两套明标,在该次考察结束前成功回收了潜标和1套明标,获得了最长为45天的连续观测资料。
3.
Estimates of near surface layer parameters over 78°N drifting ice in the Arctic Ocean are made using bulk transfer methods with experiment data operated by the Chinese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from August 22 to September 3,2003.
利用2003年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
3) Western Arctic Sea
西北冰洋
1.
Distribution of anaerobic bacteria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Arctic Sea
西北冰洋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厌氧菌分布特征
4) arctic current
北冰洋海流
5) arctic smoke
北冰洋烟雾
6) Mid-Arctic Ridge
北冰洋中脊
补充资料:北冰洋
北冰洋 Arctic Ocean 世界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大抵以北极为中心,北极圈为范围,由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沿岸所环抱的海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面积1478.8万平方千米,是太平洋的1/14,大西洋的1/7,印度洋的1/6,占世界海洋面积的4.1%。北冰洋平均水深1225米,为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5527米,不及太平洋的1/2。其2/3以上的面积属于大陆的水下边缘,即在北冰洋的周围具有非常宽阔的大陆架。 北冰洋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海岸类型中有侵蚀海岸、峡湾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泻湖式海岸。在亚洲大陆沿岸的边缘海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岛屿众多,仅次于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岛屿总面积约为380万平方千米,均属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马更些河。在北冰洋周围之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冰山,高度虽然比不上南极的冰山,但外形奇异。冰山顺着海流向南漂去,有的从北极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于漂流路线不固定,所以给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只带来很大的危害。 由于气候严寒、冰层覆盖,对北冰洋调查的规模都较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陆续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学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考察。1937年苏联用冰上飞机在北极登陆并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极1号漂浮科学站。4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从空中进行过20次极冰登陆,并建成8个海洋站和1个科学考察站。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间,除飞行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连续观测的漂浮站,并用核动力潜艇考察了冰盖下面的情况。
海底地形 北冰洋在亚欧大陆沿岸有宽广的大陆架;在北极海域、挪威海、格陵兰海的海底,有一系列海岭和海底隆起,它们同海盆、海谷(海槽)交错分布。洋底有沉积层。 大陆架 北冰洋底部面积一半以上(50.3%)为大陆架所占据。其中靠近俄罗斯岸边的大陆架发育最为充分,宽度为1300~1500千米,是世界大洋中最大的大陆架区。大陆架露出水面部分,形成大陆岛。主要有:北极群岛、新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地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及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等。 海岭 北冰洋底有3条海岭,即罗蒙诺索夫海岭、门捷列夫海岭、南森海岭。①罗蒙诺索夫海岭位于北冰洋底的中央部分,大致自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群岛,沿东经140°线穿过北极,绵延至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埃尔斯米尔岛的东北端。长约1800千米,宽60~200千米,高出洋底3300~3700米,山脊一般距洋面900~1650米。罗蒙诺索夫海岭虽有火山活动,但并非大洋中脊,而可能是一条沿经线方向被构造断裂复杂化了的褶皱山脉。由于此海岭的阻隔,北冰洋东西两部分的洋流、水温及盐度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②门捷列夫海岭又名阿尔法海底山脉,同罗蒙诺索夫海岭近于平行。它从弗兰格尔岛起,延至埃尔斯米尔岛附近。山势相对高度较小,切割较轻,坡度平缓。③南森海岭又称加克利海岭,是北冰洋的大洋中脊。它起自勒拿河口附近,向西北延伸到格陵兰海的北部,再折向南,到冰岛附近同北大西洋海岭相接。其宽度不超过200千米,最高点距洋面约1000米。 海盆 上述3条海岭,分别将北冰洋的北欧海域分隔成挪威海盆和格陵兰海盆;将北极海域分隔为南森海盆、阿蒙森海盆(又名弗拉姆海盆)、马卡洛夫海盆和加拿大海盆。各海盆底部较平坦,水深3000~4000米,大多是由于地震和地壳断裂下陷而成。其中加拿大海盆宽1100千米,为北冰洋面积最大的海盆。其深度达3850米,海盆底部大部分为平坦的加拿大深海平原,海盆的南部有马更些河冲刷形成的冲积锥。南森海盆深度最大,北部大多超过4000米,最大深度为5449米,海盆底部为平坦的深海平原,北面围绕着南森海岭。 洋底沉积 在北冰洋,仅研究了底部沉积的最表层(厚达4米)。北冰洋底部沉积的独特性在于:①沉积物是非常好的陆源沉积;②整个沉积层比其他大洋厚(1000~3500米)。大陆架上分布的主要是砂质和粉砂质陆源沉积,生物石灰质和硅质成分的杂质是不多的。冰川沉积物作用表现在底部沉积物分选的不完善上和在较细的沉积中有粗的夹杂物存在。但有大量的次生沉积残余物。北冰洋深水区可分为两种沉积型深水沉积和极深水沉积。 铺垫海盆底部的沉积层称极深水沉积。这主要是分选好的软泥,冰川挟送的砾质夹杂物甚少。深海盆大部分面积上发现有锰,所以,这些沉积物可称之谓低锰沉积。在深水沉积中,不曾见到铁锰结核。然而,在大陆架上,这种结核的存在是很显著的。 凛冽的气候和低水温阻碍钙质浮游生物的茂盛发育和石灰质微粒的强烈溶解。硅藻残余物质的积累远远超过陆源物质的流入量。 气候 北冰洋基本位于北极圈内,冬季极夜漫长,散失大量热能,夏季极昼虽长而太阳高度角小,且需消耗大量的热能用于融化积雪和海水;再加遍地冰雪形成对太阳能强烈的反射辐射,致使全年气温非常低。11月~次年4月绝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为-20~-40℃,只挪威海及巴伦支海因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及由冰岛低压附近东进的温带气旋的影响,气温才达到0℃左右。北冰洋海域没有真正的夏季,即使在最高温的月份,气温也只有0~6℃。 北冰洋主要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风暴天气不多;可是在其边缘,由于气压梯度增大,常有明显的随季节而变的风向,且风速相当大。在冬季,由于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常在亚欧大陆北部沿岸海域和阿拉斯加北部沿岸海域,形成气旋而产生暴风雪天气。 北冰洋的年降水量一般只有100~200毫米,且主要是降雪。即使在最温暖的7、8月份,雨水中也常挟带雪花。北冰洋年降水量虽少,但由于蒸发微弱,在岛屿上的低平部分,仍嫌水分过多。此外,受冰盖下垫面的影响,在北冰洋上空,每当7~8月,常形成漫天低云,而且雾气弥漫,能见度很低。 海洋水文 北冰洋表层广覆着海冰。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岸冰、当年浮冰及北极冰丛3类。岸冰及当年浮冰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岸各边缘海,冰厚分别为0.5~1.5米和0.8~1.8米,夏季大部融化。北极冰丛位于岸冰带以外,与当年浮冰交错分布,冰厚2.5~4米。北极冰丛由巨大的冰块所组成,冰块中常被裂缝或冰穴所分隔。一般冰块表面平坦或呈波状起伏。有时又由于冰块与冰块相互拥挤而成为凌乱的冰群。若没有强大的破冰船开道,航运是十分困难的。 浮冰漂流,常受盛行风及洋流支配。在巴伦支海及其附近海域,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浮冰随洋流而呈反时针方向环流,但并不是封闭的环流,浮冰漂流先向东北,然后返向西南方向,并入东格陵兰寒流。东格陵兰寒流把北冰洋的水和浮冰带入北大西洋。据估计,这股寒流每年要从北冰洋带出10太立方米的冰块 。在太平洋和北美洲以北海域,经常受反气旋环流的支配,因而浮冰多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漂流的浮冰当中,常见高突的冰山掺杂其间。这些冰山是从格陵兰、加拿大北部各岛、俄罗斯北部的一些岛屿以及斯匹次卑尔根等岛屿上的冰川滑落入海而形成的。冰山露出海面常高达10~12米,沉入海水常至50~60米。 北冰洋是北半球海洋中寒流的主要发源地。其中以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势力最强。东格陵兰寒流沿格陵兰岛东岸由北向西南流,宽175~200千米,出口处流量200万立方米/秒,全年水温都低于0℃。拉布拉多寒流源自巴芬湾,沿拉布拉多半岛东岸向南流,冬季水温为-1℃,夏季2℃,流量340~540万立方米/秒,是北大西洋冰山和浮冰的主要来源。 海洋资源 因大部分地区为冰块覆盖,尤其大部分海域上层水温常年在0℃以下,阻碍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浮游植物仅200种。为此,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远比其他大洋少。只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巴伦支海鱼类和海兽比较丰富。鱼类中有鲱鱼、鳕鱼、黑线鳕、海鲈、毛鳞鱼、竹荚鱼、鲽等;海兽中有鳁鲸和格陵兰鲸(由于遭受掠夺性的捕杀,目前已为数不多了)。在北冰洋受大量河水淡化的一些边缘海,常有一些鲑鱼、白鲑鱼和胡瓜鱼等,但数量并不很多。这里还栖息着北极特有的动物,如海象、海豹和北极熊、北极狐等。但由于近些年来遭到大量捕杀,数量也减少得非常快。 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及海峡等地的石油和天然气,尤其是加拿大北部沿海岛屿及其附近海峡区,估计石油储量达100×108吨。在北冰洋海底也发现有锰结核蕴藏,主要在巴伦支海、白海和喀拉海之海底。巴伦支海是北冰洋重要渔场。美国已在阿拉斯加北部海湾进行石油开采。 交通运输 北冰洋虽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以及联结欧、亚、北美3洲的航运捷径,但因地理位置偏僻、气候严寒,开发利用很差。海上航运,除巴伦支海海域南部一般不冻,经常有客轮货轮运输外,俄罗斯北部和美国、加拿大北部边缘海航运非常困难。苏联虽早在斯大林领导的30年代已开辟了北方航线,但至今即使在最暖季节,若没有强大的破冰船开道,运输船队要往返于摩尔曼斯克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也非常困难。 在北冰洋上空通过的空运,是日本和远东通往北美和北欧、西欧的最短航线。1957年首次开辟了从日本东京经过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和北极到达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线,它使原来1.56×104千米的航程缩短2700千米。1969年又分别经同一路线开辟了从东京和大阪到巴黎和伦敦的航线。此外,日本东京与美国旧金山、纽约之间也有经过北极上空的航线。 北冰洋的战略地位特别重要,多年来为美国与前苏联争霸的一条战线。在北冰洋沿岸都设有军事基地,而且从洋面、海底到沿岸,均在争夺之中。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港口有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不冻港)、迪克森、杜金卡、佩韦克、纳尔维克(不冻港)、特隆赫姆(不冻港)、特罗姆瑟(不冻港)、哈默弗斯特(不冻港)等。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