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granulite-eclogite facies cumulate xenoliths
麻粒岩相-榴辉岩相堆晶岩捕虏体
2) granulitic-facies xenoliths
麻粒岩相捕虏体
3) Eclogite facies garnet pyroxenolite xenoliths
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
1.
Eclogite facies garnet pyroxenolite xenoliths in Hannuoba area show the typical layered cumulate structures and crystalloblastic textures of granulite facies.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 ,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 -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4) eclogite xenoliths
榴辉岩类捕虏体
1.
Abundant eclogite xenoliths are found in Mesozoic dioritic rocks from Xuzhou-Suzhou area,central China.
徐州-宿州地区中生代闪长质岩石中存在丰富的榴辉岩类捕虏体。
5) Granulite xenolith
麻粒岩捕虏体
1.
These granulite xenolith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wer lithosphere and the mantle,but also direct evidence for Mesozoic delamination of North China C.
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接合部,其早白垩世橄榄玄武岩中发现大量下地壳麻粒岩捕虏体,并可见辉石、长石捕虏晶。
2.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ite xenoliths from Cenozoic basalts in Nushan, Guizishan, Xilong and Qilin, Southeastern China.
浙江西垄和新昌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矿物学特征和形成条件介于女山和广东的麻粒岩捕虏体之间。
6) xenolith granulites
捕虏体麻粒岩
1.
Nominally anhydrous minerals (clinopyroxene, orthopyroxene, plagioclase and garnet) within Archean terrain granulites and xenolith granulites captured by Cenozoic basalts from Hannuoba, North China are investigat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汉诺坝地区的太古宙地体麻粒岩和新生代玄武岩中捕虏体麻粒岩(中生代底侵成因)的主要组成矿物(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榴子石)进行了详细分析。
补充资料:灵岩寺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在山东省长清县东南25公里的方山之阳。创建于东晋苻秦永兴年间 (357~ 358),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后期(446~451)被毁。孝明帝正光(520~525)时,重建今寺于东北甘露泉之西。唐初迁建至今址。北宋时扩建,殿宇愈益宏壮。唐宋时,曾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丛林之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依山构筑,主要建筑物大致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辟支塔、御书阁等。寺西为墓塔林,有唐至清各代本寺住持墓塔 167座,碑刻志铭81通。山巅唐初所凿的积翠证明龛,内有石雕弥勒1尊、菩萨2身。弥勒高5 米,仪容庄重,保存完好。
千佛殿创建于唐贞观中,宋嘉祐六年(1061)重修,梁架上存有"时大明万历岁次丁亥九月八日德府重修"墨书。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斗栱疏朗,出檐深远,面貌古朴雄伟。前檐 8根石柱,有精美莲花或龙凤柱础,仍为唐宋故物。殿内迎门台座上置 3尊大像:中为毗卢,藤胎髹漆;左为药师,右为弥陀,皆范铜为之。殿壁装有千佛。周壁前台座上置40尊彩塑罗汉像,高约1.55米,风格写实,比例协调,姿态各异,刻划入微,年代有宋、元、明、清诸说。1982年对罗汉维修时,在西第17尊体腔内,发现宋治平三年(1066)六月齐州临邑盖忠立墨书题名;另有10尊体腔内发现宋镜12面:3 尊中发现古钱78枚,其中五铢 1枚,开元通宝16枚,其余均为宋钱,最晚者为仁宗嘉祐通宝,为宋塑说提供了实物依据。
御书阁始建于唐,后世屡有重修。原有唐太宗和宋太宗、真宗、仁宗等御书。金贞祐中毁于兵火。阁壁嵌有历代石刻多块,以宋蔡大《圆通经》、《楞严经》为最著。
辟支塔创建于宋淳化五年至嘉祐二年(994~ 1057),八角,九级十二檐(1~3层为重檐,余为单檐),通高54米。其座为石构,已埋于地下。塔身为砖砌,顶端置高耸铁刹,秀拔雄峻。
灵岩寺内外,现存碑石摩崖题刻凡 423块,著名的碑石有唐天宝元年 (742)书法家李邕撰书的《灵岩寺颂碑》,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 《大元国师法旨碑》 等。《大元国师法旨碑》藏汉文对照,为元代官方文献中使用藏文仅见之例。《息庵碑》为日本僧人邵元撰书。邵元,号古源,求法来中国21年,曾任少林寺首座僧职,此碑是历史上中日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
1950年维修千佛殿,并设置玻璃橱保护殿内罗汉像。以后30多年间,对千佛殿作了 5次维修,并陆续修整加固了辟支塔、慧崇塔、大雄殿、鼓楼、御书阁、山门和天王殿。1981~1983年,对千佛殿内的宋塑罗汉,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做法作了加固修复。
寺依山构筑,主要建筑物大致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辟支塔、御书阁等。寺西为墓塔林,有唐至清各代本寺住持墓塔 167座,碑刻志铭81通。山巅唐初所凿的积翠证明龛,内有石雕弥勒1尊、菩萨2身。弥勒高5 米,仪容庄重,保存完好。
千佛殿创建于唐贞观中,宋嘉祐六年(1061)重修,梁架上存有"时大明万历岁次丁亥九月八日德府重修"墨书。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斗栱疏朗,出檐深远,面貌古朴雄伟。前檐 8根石柱,有精美莲花或龙凤柱础,仍为唐宋故物。殿内迎门台座上置 3尊大像:中为毗卢,藤胎髹漆;左为药师,右为弥陀,皆范铜为之。殿壁装有千佛。周壁前台座上置40尊彩塑罗汉像,高约1.55米,风格写实,比例协调,姿态各异,刻划入微,年代有宋、元、明、清诸说。1982年对罗汉维修时,在西第17尊体腔内,发现宋治平三年(1066)六月齐州临邑盖忠立墨书题名;另有10尊体腔内发现宋镜12面:3 尊中发现古钱78枚,其中五铢 1枚,开元通宝16枚,其余均为宋钱,最晚者为仁宗嘉祐通宝,为宋塑说提供了实物依据。
御书阁始建于唐,后世屡有重修。原有唐太宗和宋太宗、真宗、仁宗等御书。金贞祐中毁于兵火。阁壁嵌有历代石刻多块,以宋蔡大《圆通经》、《楞严经》为最著。
辟支塔创建于宋淳化五年至嘉祐二年(994~ 1057),八角,九级十二檐(1~3层为重檐,余为单檐),通高54米。其座为石构,已埋于地下。塔身为砖砌,顶端置高耸铁刹,秀拔雄峻。
灵岩寺内外,现存碑石摩崖题刻凡 423块,著名的碑石有唐天宝元年 (742)书法家李邕撰书的《灵岩寺颂碑》,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 《大元国师法旨碑》 等。《大元国师法旨碑》藏汉文对照,为元代官方文献中使用藏文仅见之例。《息庵碑》为日本僧人邵元撰书。邵元,号古源,求法来中国21年,曾任少林寺首座僧职,此碑是历史上中日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
1950年维修千佛殿,并设置玻璃橱保护殿内罗汉像。以后30多年间,对千佛殿作了 5次维修,并陆续修整加固了辟支塔、慧崇塔、大雄殿、鼓楼、御书阁、山门和天王殿。1981~1983年,对千佛殿内的宋塑罗汉,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做法作了加固修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