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电信发展
1.
This article views the prospect for the 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21st century from the service and technology aspects.
本文从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发展展望21世纪的电信发展。
3) Tele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Bureau
电信发展局
5) chengdu telecom development
成都电信发展
6) Tele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Co.
电信发展公司
补充资料:电信发展史
19世纪30年代,有线电报通信试验成功后,用电磁系统传递信息的电信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兴起与发展,大致经历了电报的发明和应用、电话的发明和应用、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等四个时期。
电报的发明和应用 电报的发明是电气通信的开始,人们利用电报,可以远距离快速地传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创造了电报通信用的莫尔斯电码,1837年他得到机械师A.L.维尔的帮助,研制出了电磁式电报机(后来被称为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并在纽约试验成功。此后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和莫尔斯电码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电报最初用架空铁线传送,只能在陆地上使用。1850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1866年横渡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实现了越洋电报通信。后来,各大洲之间和沿海各地敷设了许多条海底电缆,构成了全球电报通信网。
电报技术发展至今已近 150年。电报设备从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发展到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电子式电传打字机,电报传输也从有线传输发展到无线电传输,从直流电报信号传输发展到多路音频载波电报传输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电报通信进一步向着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出现了直接传送文字、图表、照片等信息的传真电报。
电话的发明和应用 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A.G.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有了电话,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交谈。最早的商用电话局于1878年设立于美国纽黑文市,有21家用户。1880年许多城市之间也架设了电话线,开通了长途电话。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设立电话局。早期的电话机非常简陋,通话的声音不很清晰,通话的距离也不远。炭精粉送话器的发明,传输话音的单铁线改用双铜线,使通话质量有所提高,通话距离有所增加。1899年美国M.I.普平教授成功地采用了加感技术,使利用电缆传输电话的通信距离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电子管;以后,利用电子管制成的增音机,实现了长距离电话通信。电子管应用于无线电通信以后,大大超过了原有火花式发信机,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越洋通信采用短波无线电比海底电报电缆更为经济方便,不但能通电报,还可以通电话。在这期间,电话交换技术亦有很大发展,最初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最多只能有几百号电话用户,随着用户的增加,出现了共电电话交换机,可有几千号用户。1889年A.B.史端乔发明了自动交换的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可以装更多的用户电话,不但使用方便,并可节省许多话务员。随后,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半电子制电话交换机等自动电话设备也相继问世,促使电话通信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 19世纪90年代,电话通信已相当发达,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装置了自动电话交换机,电话用户更多了,同时长途电话的需求亦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长距离传输设备,要求架空明线和长途电缆能增加传输电话的能力。在这样情况下,1918年出现了载波电话,在一对铜线上可开通4路电话。1941年开始使用的同轴电缆上可以开通 480路电话,随后发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万多路电话。50年代初,无线电通信采用微波接力方式,由于它建设速度快,成本低,可节省大量铜和铅,能越过无法敷设电缆的地区等,很快就被各国采用。微波线路上也可装用1800~2700路载波电话,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轴电缆和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为建设全国自动长途电话网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网路。国际电话的自动化,由于卫星通信的发展和海底同轴电话电缆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广。
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 1939年英国人A.H.里夫斯发明脉码调制,可以将长期以来电话通信使用的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但当时采用电子管,成本过高,难以推广。1948年晶体管发明后,1962年才制成了24路脉码调制设备并在市内通信网?杏τ谩?60年代集成电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脉码调制方式变为简单易行。1975年脉码调制设备已复用到4032路。同时存储程序控制电子交换机亦已研制成功,具备了由模拟网发展到数字网的条件。采用数字通信对电报和数据通信有更大的优越性,一条数字电话电路可以比模拟电话电路传递效率提高十几倍至几十倍。在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时代,数据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现代传输设备如光纤通信是传送数字信号的,卫星通信如使用数字信号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网正由模拟网向着数字网方向发展。各种电信业务,包括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象等将合并在一个通信网内。这种通信网称为综合业务数字网。
中国电信的发展概况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敷设水线(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英租界内创立华洋德律风公司装设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的同时,在青岛设立邮电局,经营邮政、电报、市内电话业务。1900年,丹麦人C.O.P.濮尔生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际,在天津装设电话,通达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电话线延伸到北京。从1905年起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了京津、津沽电话,淞沪岸线、上海至烟台、大沽和烟台至威海卫(今威海市)的水线,上海、青岛、济南、哈尔滨的无线电台,以及大东、大北、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在上海设立的电报收发处等。在外国侵占中国电信权的同时,中国也自办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业务。
自办电报:1877年清政府在台湾台南至旗后(今高雄)兴建了军用电报线。1879年又在天津与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间架通了军用电报线。1881年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全长3075华里,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并在沿途设立 7个电报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这是中国经营公众电信业务的开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资,把电信建设和经营改为官督商办。到1902年,陆续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广州、南京至武汉、武汉至重庆等电报线。同时,在20几个省区也建设了省内电报线,连通了绝大多数州府以上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开办了公众电报业务。到1935年全国建成电报线17.3万多公里。中国自开办电报业务以来,装用的都是莫尔斯人工电报机。1901年后开始使用韦斯登自动收发报机。40年代初,在少数城市开始装设电传打字电报机、载波电报机和相片传真机。
自办电话:1899年清政府规定由电报局兼办电话业务,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装设了市内电话,全部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为自动电话交换机。1935年全国已装市内电话共 8.5万门,其中有官办,也有商办的。1905~1934年陆续建成近距离长途电话线路 2.7万多公里。1935年开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间建设铜线线路3000多公里,装用话音增音机和单路载波电话机,开通远距离长途电话。1937年后扩大到其他各省并使用三路载波电话机。
自办无线电通信:中国的无线电台建设是从军事通信开始的。1899年两广总督在广州总督公署、马口、前山等要塞及较大军舰上架设无线电台。北洋舰队于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营和 4艘军舰上分别装设无线电台。1907年为解决崇淞之间的直达通信,在江苏省吴淞、崇明装设无线电台。1912年起,陆续在北京、张家口、武昌、福州、广州、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奉天(沈阳)等城市建设了无线电台。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设厂制造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并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短波电台。1929年起在上海枫林桥、真茹、刘行建设国际收发信台,装置大功率发报机。1930年起,该台陆续与旧金山、柏林、巴黎、日内瓦、西贡、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地建立了无线电直达电报电路。这时,中国的国际电报通信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192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党组织联系,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赣东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形成一个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无线电通信网。
新中国的电信建设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地建设和恢复了北京至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长途电信线路。1952年开始在全国主要干线上开通12路载波电话,60年代开始建设60路对称电缆载波系统。1976年初开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间的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系统。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线路长达 1.4万公里,通达全国19个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担负了电话、电报通信、报纸传真和电视、广播节目的传送任务。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光纤通信系统,并在市内电话局间中继线路上试用。随着电信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项电信业务和通信能力有了相应的增长。中国1949年及1983年电信业务量和设备情况见表。
随着市内电话和长途通信网的建设发展,1976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个城市之间开放长途电话自动拨号业务,到1983年底发展到26个省会城市及50个专区市之间开放长途电话全自动或半自动拨号业务。市内电话自动交换的比重逐步扩大,在1983年底全国262.2万门市话交换机设备中,自动电话交换机已占75.17%。公众电报通信已在上海、广州等 5个城市装置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转报设备。通过自动转报设备交换的电报数量占这5个城市总交换量的79.9%。在国际通信方面,已从短波无线电通信为主转变为卫星通信为主,在北京、上海建设了国际卫星通信地球站。到1983年底已与45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直达电话和直达电报电路。
1984年4月8日中国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于 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上的仪器设备工作良好。随后,进行通话、广播和彩色电视的传输试验,图象清晰、声音良好。标志着中国通信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1956年在全国开放了会议电话业务,可以在北京、省会、地区、县、公社(乡)逐级开放,也可以由北京或省会一次开到县(或公社)。60年代,在全国20几个大中城市开放了相片传真业务和13个城市的报纸传真业务。在用户电报业务上,从1980年的503户已发展到1983年的1373户。在数据通信方面,1980年已在全国60个城市间开通了一个低速数据通信网。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间,开始使用连通20部电子计算机的中速(1200比特/秒)数据通信网。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创立了电子工业和电信工业,陆续设计制造出各类电信技术设备。如电传打字电报机、传真机、长途和市内自动电话交换机、各种通信电缆和载波设备、微波接力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自动转报设备、卫星地球站设备、光纤通信设备以及各种自动测试仪表等,基本上满足本国的需要,并为进一步发展电信事业提供了条件。
电报的发明和应用 电报的发明是电气通信的开始,人们利用电报,可以远距离快速地传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创造了电报通信用的莫尔斯电码,1837年他得到机械师A.L.维尔的帮助,研制出了电磁式电报机(后来被称为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并在纽约试验成功。此后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和莫尔斯电码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电报最初用架空铁线传送,只能在陆地上使用。1850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1866年横渡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实现了越洋电报通信。后来,各大洲之间和沿海各地敷设了许多条海底电缆,构成了全球电报通信网。
电报技术发展至今已近 150年。电报设备从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发展到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电子式电传打字机,电报传输也从有线传输发展到无线电传输,从直流电报信号传输发展到多路音频载波电报传输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电报通信进一步向着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出现了直接传送文字、图表、照片等信息的传真电报。
电话的发明和应用 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A.G.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有了电话,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交谈。最早的商用电话局于1878年设立于美国纽黑文市,有21家用户。1880年许多城市之间也架设了电话线,开通了长途电话。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设立电话局。早期的电话机非常简陋,通话的声音不很清晰,通话的距离也不远。炭精粉送话器的发明,传输话音的单铁线改用双铜线,使通话质量有所提高,通话距离有所增加。1899年美国M.I.普平教授成功地采用了加感技术,使利用电缆传输电话的通信距离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电子管;以后,利用电子管制成的增音机,实现了长距离电话通信。电子管应用于无线电通信以后,大大超过了原有火花式发信机,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越洋通信采用短波无线电比海底电报电缆更为经济方便,不但能通电报,还可以通电话。在这期间,电话交换技术亦有很大发展,最初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最多只能有几百号电话用户,随着用户的增加,出现了共电电话交换机,可有几千号用户。1889年A.B.史端乔发明了自动交换的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可以装更多的用户电话,不但使用方便,并可节省许多话务员。随后,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半电子制电话交换机等自动电话设备也相继问世,促使电话通信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 19世纪90年代,电话通信已相当发达,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装置了自动电话交换机,电话用户更多了,同时长途电话的需求亦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长距离传输设备,要求架空明线和长途电缆能增加传输电话的能力。在这样情况下,1918年出现了载波电话,在一对铜线上可开通4路电话。1941年开始使用的同轴电缆上可以开通 480路电话,随后发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万多路电话。50年代初,无线电通信采用微波接力方式,由于它建设速度快,成本低,可节省大量铜和铅,能越过无法敷设电缆的地区等,很快就被各国采用。微波线路上也可装用1800~2700路载波电话,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轴电缆和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为建设全国自动长途电话网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网路。国际电话的自动化,由于卫星通信的发展和海底同轴电话电缆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广。
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 1939年英国人A.H.里夫斯发明脉码调制,可以将长期以来电话通信使用的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但当时采用电子管,成本过高,难以推广。1948年晶体管发明后,1962年才制成了24路脉码调制设备并在市内通信网?杏τ谩?60年代集成电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脉码调制方式变为简单易行。1975年脉码调制设备已复用到4032路。同时存储程序控制电子交换机亦已研制成功,具备了由模拟网发展到数字网的条件。采用数字通信对电报和数据通信有更大的优越性,一条数字电话电路可以比模拟电话电路传递效率提高十几倍至几十倍。在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时代,数据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现代传输设备如光纤通信是传送数字信号的,卫星通信如使用数字信号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网正由模拟网向着数字网方向发展。各种电信业务,包括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象等将合并在一个通信网内。这种通信网称为综合业务数字网。
中国电信的发展概况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敷设水线(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英租界内创立华洋德律风公司装设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的同时,在青岛设立邮电局,经营邮政、电报、市内电话业务。1900年,丹麦人C.O.P.濮尔生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际,在天津装设电话,通达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电话线延伸到北京。从1905年起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了京津、津沽电话,淞沪岸线、上海至烟台、大沽和烟台至威海卫(今威海市)的水线,上海、青岛、济南、哈尔滨的无线电台,以及大东、大北、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在上海设立的电报收发处等。在外国侵占中国电信权的同时,中国也自办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业务。
自办电报:1877年清政府在台湾台南至旗后(今高雄)兴建了军用电报线。1879年又在天津与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间架通了军用电报线。1881年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全长3075华里,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并在沿途设立 7个电报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这是中国经营公众电信业务的开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资,把电信建设和经营改为官督商办。到1902年,陆续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广州、南京至武汉、武汉至重庆等电报线。同时,在20几个省区也建设了省内电报线,连通了绝大多数州府以上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开办了公众电报业务。到1935年全国建成电报线17.3万多公里。中国自开办电报业务以来,装用的都是莫尔斯人工电报机。1901年后开始使用韦斯登自动收发报机。40年代初,在少数城市开始装设电传打字电报机、载波电报机和相片传真机。
自办电话:1899年清政府规定由电报局兼办电话业务,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装设了市内电话,全部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为自动电话交换机。1935年全国已装市内电话共 8.5万门,其中有官办,也有商办的。1905~1934年陆续建成近距离长途电话线路 2.7万多公里。1935年开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间建设铜线线路3000多公里,装用话音增音机和单路载波电话机,开通远距离长途电话。1937年后扩大到其他各省并使用三路载波电话机。
自办无线电通信:中国的无线电台建设是从军事通信开始的。1899年两广总督在广州总督公署、马口、前山等要塞及较大军舰上架设无线电台。北洋舰队于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营和 4艘军舰上分别装设无线电台。1907年为解决崇淞之间的直达通信,在江苏省吴淞、崇明装设无线电台。1912年起,陆续在北京、张家口、武昌、福州、广州、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奉天(沈阳)等城市建设了无线电台。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设厂制造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并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短波电台。1929年起在上海枫林桥、真茹、刘行建设国际收发信台,装置大功率发报机。1930年起,该台陆续与旧金山、柏林、巴黎、日内瓦、西贡、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地建立了无线电直达电报电路。这时,中国的国际电报通信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192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党组织联系,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赣东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形成一个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无线电通信网。
新中国的电信建设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地建设和恢复了北京至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长途电信线路。1952年开始在全国主要干线上开通12路载波电话,60年代开始建设60路对称电缆载波系统。1976年初开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间的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系统。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线路长达 1.4万公里,通达全国19个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担负了电话、电报通信、报纸传真和电视、广播节目的传送任务。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光纤通信系统,并在市内电话局间中继线路上试用。随着电信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项电信业务和通信能力有了相应的增长。中国1949年及1983年电信业务量和设备情况见表。
随着市内电话和长途通信网的建设发展,1976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个城市之间开放长途电话自动拨号业务,到1983年底发展到26个省会城市及50个专区市之间开放长途电话全自动或半自动拨号业务。市内电话自动交换的比重逐步扩大,在1983年底全国262.2万门市话交换机设备中,自动电话交换机已占75.17%。公众电报通信已在上海、广州等 5个城市装置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转报设备。通过自动转报设备交换的电报数量占这5个城市总交换量的79.9%。在国际通信方面,已从短波无线电通信为主转变为卫星通信为主,在北京、上海建设了国际卫星通信地球站。到1983年底已与45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直达电话和直达电报电路。
1984年4月8日中国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于 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上的仪器设备工作良好。随后,进行通话、广播和彩色电视的传输试验,图象清晰、声音良好。标志着中国通信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1956年在全国开放了会议电话业务,可以在北京、省会、地区、县、公社(乡)逐级开放,也可以由北京或省会一次开到县(或公社)。60年代,在全国20几个大中城市开放了相片传真业务和13个城市的报纸传真业务。在用户电报业务上,从1980年的503户已发展到1983年的1373户。在数据通信方面,1980年已在全国60个城市间开通了一个低速数据通信网。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间,开始使用连通20部电子计算机的中速(1200比特/秒)数据通信网。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创立了电子工业和电信工业,陆续设计制造出各类电信技术设备。如电传打字电报机、传真机、长途和市内自动电话交换机、各种通信电缆和载波设备、微波接力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自动转报设备、卫星地球站设备、光纤通信设备以及各种自动测试仪表等,基本上满足本国的需要,并为进一步发展电信事业提供了条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