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总集,王隼辑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人诗作汇编而成此书。成书时间为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共24卷。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人均为广东人,且居处相邻,在创作上亦互相推崇,同享盛誉,世称“岭南三大家”,故三人的诗歌合集被称为《岭南三家合刻》。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初名绍隆,字介子,一字翁山,番禺(今属广东)人,明末诸生。1647年1月清兵攻陷广州之后,屈大均参加了老师陈邦彦领导的抗清斗争。斗争失败后,奔赴肇庆,向永历皇帝进呈《中兴六大典书》。正当授官之时,闻听父亲病危消息即刻返回家乡。父亲病逝后,于番禺县雷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5年),出游大江南北,曾到南京、北京等地,并北出山海关,留意塞外形势。所到之处,遍交豪杰,志图恢复明朝基业。后来曾经东至会稽,与当时的抗清志士魏耕、祁班孙等秘密参与郑成功、张煌言水师进袭金陵之谋,但不久事情即被败露,清廷指名搜捕,一度避居桐庐。不久还俗,更名为“屈大均”。复出后,曾北游关中、江西,与顾炎武、李因笃等定交,后归粤。吴三桂反清时,屈大均曾参加其部队,并任广西按察司副使,监军桂林,不久觇知吴三桂不足以成大事,遂辞归故里,直至去世。
除后文将要介绍的《岭南三家合刻》中的诗作外,屈大均还是一颇受近人推崇的词人,朱祖谋列举清代填词名家时,即以屈大均冠首。其小令[梦江南]《悲落叶》四首,长调[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或“声情激楚”(叶恭绰《广箧中词》),或“无限凄惋”(况周颐《蕙风词话》)均获好评。其文则胎息秦汉,“简古雅洁”(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也卓然自成一家,享有盛誉。
陈恭尹(1631—1700),明末清初诗人。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今属广东)人,其父陈邦彦曾为南明重官,顺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曾举兵抗清,兵败后全家均遭祸害,仅陈恭尹(时年十五岁左右)一人只身逃脱,后因父亲缘故官居南明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政权消亡前后,他与抗清志士多有交往,曾经东入闽浙一带,北上中原,最后归居广州。他也曾因“三藩之乱”牵连而入狱一百余天,被释放后便寄情诗画,晚年以诗文自娱。
梁佩兰(1629—1705)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今属广东)人。顺治十四年乡试第一,后屡应会试均失利,于是便与同仁砥砺文学,潜心于诗歌创作,名重一时,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梁已六十岁。未满一年,便乞假还乡。主持风雅,奖掖后辈,声名愈广。乡居十五年后,康熙四十二年被召回翰林院供职,又因为不认识满文,第二年即告老回乡。
《岭南三家合刻》共二十四卷,集内以梁佩兰、陈恭尹、屈大均为先后顺序,每人各收八卷。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王隼编辑此书的目的是想以此与当时的“江左三大家”(指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及其《江左三大家诗抄》相抗衡,而事实上,它也的确起到了这一作用,集内三家诗各有千秋,但总体成就应以屈大均为最高,但《岭南三家合刻》却以梁佩兰居首位,未免有所允当。究其初衷,大概因为三位诗人虽都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但入清以后屈、陈二人依然坚守气节,以明朝遗民终老且均进行过抗清活动,而梁佩兰则出仕应清朝科举,官居翰林院庶吉士,以此为序大概可以避免清廷文字狱迫害吧。
就《岭南三家合刻》所辑三人诗作来看,梁佩兰的诗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揭露现实生活、描写民生疾苦的诗作,另一部分则是吟咏景物和酬赠友人的唱和之作。这两部分诗作数量以后者居多,而以前者成就较高,如《养马行》、《采珠歌》、《采茶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