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rn-taking
话轮替换
1.
Based on an oral English creative practical class in primary school,a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been employed for examining teacher s and students classroom time duration,the total amount of sentences and words and the average word number of per sentence,and also sentence patterns and the number and rate of turn-takings initiated by teacher and students.
通过对一堂小学英语口语创新实践活动课中师生话语占用时间、句子和单词的总量、每句平均含词量、句子类型以及师生引起话轮替换数量、比例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其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和对教学的启示。
2.
Based on the result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learners,this paper analyses factors affecting turn-taking in spoken English class and strategies.
话轮替换是会话分析的核心问题。
3.
This article, from the linguistic view, using the CA method, analyses the online conversation, including the turn-taking and adjacency pairs, which make it different from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发现网上会话在话轮替换、毗邻话对等方面呈现出与面对面交际不同的特点。
2) To change in turn
替换轮流
3) turn-taking
话轮转换
1.
Analysis of turn-tak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口语课堂教学中话轮转换的调查与分析
2.
Util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lass;
话轮转换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4) turn taking
话轮转换
1.
From the turn taking principles we can find that interruptions have their positive functions in daily communication.
从话轮转换的理论原则和特点出发,作为会话的一种方式,插话在日常话语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功能:便于确定对方话语内容、营造融洽氛围、使谈话者获得新知和使双方获取更多的信息等。
2.
The research of turn taking is the central issue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话轮转换研究是会话分析中的核心问题。
5) take turns
轮流换班;替换
6) turn-taking strategies
话轮更替策略
1.
Based on the natural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non-English majors\' classroom,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o turn-taking strategies of their co-construction of utterance.
对大学英语课堂话语进行录音,以课堂实录转写成的文字材料为语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师生的话轮更替策略发现:教师采用了丰富的话轮更替策略保持交际信道畅通,而学习者的策略类型较少,其策略能力有待提高。
补充资料:香港话考究—香港话和广州话到底在什么地方不同(一)
同义词多是方言的一个特点。在香港两代之间消失的词,多有仍使用的同义词,相信同义词之间的竞争是词汇消失的一个原因。下面是部分在香港消失的词:
表三:在香港消失的词
在香港消失的词
仍使用的同义词
词义
詏交、争交
嘈、嘈交、嗌交、嗌霎、闹交、詏颈
吵架
先先
最先、头先
j早先;最初k刚才
死鸡撑硬脚
死鸡撑饭盖
已遭失败而死撑到底
奸猫、诈奸、矛赖
奸赖、赖猫、矛
耍赖皮
老朋
老友、死党
老朋友;知心的朋友
放轻
放低二两、放低几两
俗称小便
老坑公
老坑
老年男性;老头。(略带贬义)
癪滞
滞
肠胃类疾病;消化不良
知微麻利
知微
心眼小;爱斤斤计较
出年时
出年
明年
搵路
搵窿路
比喻走门路;找关系(办事)
著理
著、啱
在理;有理
实稳
实
一定、肯定
恶恶脆%26#61142;
咯咯脆
非常松脆(常指食物)
长挠挠
长赖赖、长赖□kw‘ai%26#744;
很长(贬义)。
红轰轰
红当荡
红红的(贬义)
疏寥寥
疏□□le%26#331;%26#8969;le%26#331;%26#8969;
分布得很稀疏
轻寥寥
轻飘飘
很轻
咸唛唛
咸□□n%26#592;k%26#8969;n%26#592;k%26#8969;
太咸
褪肠头
生痔疮
脱肛,即直肠脱垂
立定心水
的起心肝
下定决心
红毛头
鬼佬、番鬼佬、老番、鬼
对西洋人的不友好的称呼
%26#62568;佬
耕田佬
对农民侮辱的称呼
手震
畀贴士
付小费(畀:给;贴士:英语tips的音译)
争
劝交
劝架
烂喊猫
喊包、大喊十
比喻爱哭的孩子
除了上述两类别外,尚有17个因彼此对事物命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例如谈恋爱,穗叫“掹草”,港叫“晒月光”。坐牢,穗叫“踎格仔”,港叫“食皇家饭”。
在香港保留下来而广州中年人不说的词共16个:观音兵、十月火归天、霞气、八月十五(屁股)、作渴、生飞、朱屎喳、黄狗毛、米皇、房车、唐楼、扣布、白车、药饼、刮粗龙、苏州过後无艇搭。
词汇发展的快慢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速度。香港旧词语消失得快相信跟过去几十年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有关。香港从战後到现在这五十年,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确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这都能从词语的消长得到旁证。消失的词以詈词最多,例如:
打靶鬼 (对人辱骂的称呼)削仔 (模样清瘦的男青年)
大眼贼 (大眼睛的人)四眼狗(辱骂戴眼镜的人)
亏柴 (身体孱弱的人)翻头婆(对再婚妇女的贬称)
本地状元(麻疯病人)乌头 (精神委靡的人)
老水鸭 (老成世故的人)多事古(麻烦很多的人)
大底现在不少香港的中年人还记得小时候在家裏或在路旁常听到老人家动辄用“死、衰、臭、贱、婆、乸、龟、柴、佬、蛋、八”等构成的词语来骂人的情形,现在相对来说,这种现象已经很少见。粤语的詈词多,有人认为是承袭了清代的社会风气。清代的时候,人们对於有各种缺陷的人,常以嘲弄为乐,这种风气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仍然如此(鲁金1991页112)。香港在60年代教育开始普及,通过学校教育,人生而平等、尊重别人,和整个社会共存共荣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对於有各种缺憾的人,多抱以同情和包容的态度,而不再是侮辱。70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从那时开始,举凡有甚麽天灾人祸或遭遇不幸,报界、电视、电台即呼吁市民捐助。电视台更制作大型的慈善筹款表演节目,家家户户从晚饭後一直看到深宵,慈善节目成为城中人们茶馀饭後津津乐道的盛事;不
表三:在香港消失的词
在香港消失的词
仍使用的同义词
词义
詏交、争交
嘈、嘈交、嗌交、嗌霎、闹交、詏颈
吵架
先先
最先、头先
j早先;最初k刚才
死鸡撑硬脚
死鸡撑饭盖
已遭失败而死撑到底
奸猫、诈奸、矛赖
奸赖、赖猫、矛
耍赖皮
老朋
老友、死党
老朋友;知心的朋友
放轻
放低二两、放低几两
俗称小便
老坑公
老坑
老年男性;老头。(略带贬义)
癪滞
滞
肠胃类疾病;消化不良
知微麻利
知微
心眼小;爱斤斤计较
出年时
出年
明年
搵路
搵窿路
比喻走门路;找关系(办事)
著理
著、啱
在理;有理
实稳
实
一定、肯定
恶恶脆%26#61142;
咯咯脆
非常松脆(常指食物)
长挠挠
长赖赖、长赖□kw‘ai%26#744;
很长(贬义)。
红轰轰
红当荡
红红的(贬义)
疏寥寥
疏□□le%26#331;%26#8969;le%26#331;%26#8969;
分布得很稀疏
轻寥寥
轻飘飘
很轻
咸唛唛
咸□□n%26#592;k%26#8969;n%26#592;k%26#8969;
太咸
褪肠头
生痔疮
脱肛,即直肠脱垂
立定心水
的起心肝
下定决心
红毛头
鬼佬、番鬼佬、老番、鬼
对西洋人的不友好的称呼
%26#62568;佬
耕田佬
对农民侮辱的称呼
手震
畀贴士
付小费(畀:给;贴士:英语tips的音译)
争
劝交
劝架
烂喊猫
喊包、大喊十
比喻爱哭的孩子
除了上述两类别外,尚有17个因彼此对事物命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例如谈恋爱,穗叫“掹草”,港叫“晒月光”。坐牢,穗叫“踎格仔”,港叫“食皇家饭”。
在香港保留下来而广州中年人不说的词共16个:观音兵、十月火归天、霞气、八月十五(屁股)、作渴、生飞、朱屎喳、黄狗毛、米皇、房车、唐楼、扣布、白车、药饼、刮粗龙、苏州过後无艇搭。
词汇发展的快慢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速度。香港旧词语消失得快相信跟过去几十年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有关。香港从战後到现在这五十年,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确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这都能从词语的消长得到旁证。消失的词以詈词最多,例如:
打靶鬼 (对人辱骂的称呼)削仔 (模样清瘦的男青年)
大眼贼 (大眼睛的人)四眼狗(辱骂戴眼镜的人)
亏柴 (身体孱弱的人)翻头婆(对再婚妇女的贬称)
本地状元(麻疯病人)乌头 (精神委靡的人)
老水鸭 (老成世故的人)多事古(麻烦很多的人)
大底现在不少香港的中年人还记得小时候在家裏或在路旁常听到老人家动辄用“死、衰、臭、贱、婆、乸、龟、柴、佬、蛋、八”等构成的词语来骂人的情形,现在相对来说,这种现象已经很少见。粤语的詈词多,有人认为是承袭了清代的社会风气。清代的时候,人们对於有各种缺陷的人,常以嘲弄为乐,这种风气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仍然如此(鲁金1991页112)。香港在60年代教育开始普及,通过学校教育,人生而平等、尊重别人,和整个社会共存共荣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对於有各种缺憾的人,多抱以同情和包容的态度,而不再是侮辱。70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从那时开始,举凡有甚麽天灾人祸或遭遇不幸,报界、电视、电台即呼吁市民捐助。电视台更制作大型的慈善筹款表演节目,家家户户从晚饭後一直看到深宵,慈善节目成为城中人们茶馀饭後津津乐道的盛事;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