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ost-socialist cities
后社会主义城市
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so-called post-socialist cities.
对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但对于处于东欧和前苏联的所谓“后社会主义城市”(Post-socialistCities)的研究尚缺乏比较与借鉴。
3) post-socialism countries
后社会主义国家
1.
The 10 post-socialism countries in Eastern Europe began their transition process since the entry of EU after the dramatic change of.
以波兰这样的后社会主义国家为例,过去20年间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4) Socialism
[英]['səʊʃəlɪzəm] [美]['soʃə'lɪzəm]
社会主义
1.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nd Rural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
A Discussion on Guidance of the View of Socialism Honor and Disgrace on the View of Medical Practice;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医疗执业观的指导
3.
Existing problems analysis in the new socialism country building;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浅析
5) socialist society
社会主义
1.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it shar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with the building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and it has an irreplaceable effect and unique advantage.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联盟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有效途径。
2.
The spiritual wealth is the important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playing very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ist society.
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
Then how to answer the question queried by some people what the nature of the production is in a socialist society,Whether it is a commodity manufacturing or not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carefully.
那么,社会主义的生产,究竟是产品生产还是商品生产?我认为从本质上看仍是商品生产,它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更要生产价值、生产利润;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它的基本内容。
6) Socialist
[英]['səʊʃəlɪst] [美]['soʃəlɪst]
社会主义
1.
A New Prob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under Socialist Conditions;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探析
2.
A Study on the Moving Function of the Socialistic Mixed Economy;
社会主义混合经济运行机制研究
3.
Importance,hardship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艰巨性及对策
补充资料:"社会主义"的论战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关于中国走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战。这场论战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世界观,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
经过1919年 7月到1920年初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更加扩大。1920年上半年报刊上出现了宣传和讨论社会主义的热潮。接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并积极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英国哲学家B.A.W.罗素来中国讲演,宣扬"新实在论"的唯心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攻击俄国革命,抵制社会主义,鼓吹中国必须开发实业、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与此同时,研究系分子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11月初张东荪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发挥罗素的观点,反对社会主义。对此,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立即进行了反驳。12月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动员大家进行广泛讨论和批判。同月中旬张东荪又在《改造》月刊上发表《现在与将来》,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次年2月梁启超也在《改造》上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支持和发挥张东荪的观点。接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上进行批判, 3~ 8月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驳斥。
在论战中,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精神改造决定物质改造,社会主义不必从物质上破坏现存社会制度入手,只须从思想上改造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入手即可。他们说中国国民的特性是"中庸妥协"、"政治上不干涉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是违反国民性。他们认为中国无知贫穷到了极点,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增加富力,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能建立共产党,不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疏泄、矫正资本主义,用劳资协调的办法慢慢实现所谓社会主义。
针对张东荪、梁启超等人的论调,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指出:①社会革命在于客观的经济变动,而不在于主观的愿望。张东荪等人的"重精神轻物质"是一种"唯理主义"的唯心论,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主张改良;②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新陈代谢底公例",是不可避免的;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多数人的贫困。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对象,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在中国开发实业,增加富力,不能指靠资本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形成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他们受国内外资本的剥削,比欧美日本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更深。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建立中国共产党,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79。
经过1919年 7月到1920年初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更加扩大。1920年上半年报刊上出现了宣传和讨论社会主义的热潮。接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并积极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英国哲学家B.A.W.罗素来中国讲演,宣扬"新实在论"的唯心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攻击俄国革命,抵制社会主义,鼓吹中国必须开发实业、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与此同时,研究系分子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11月初张东荪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发挥罗素的观点,反对社会主义。对此,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立即进行了反驳。12月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动员大家进行广泛讨论和批判。同月中旬张东荪又在《改造》月刊上发表《现在与将来》,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次年2月梁启超也在《改造》上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支持和发挥张东荪的观点。接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上进行批判, 3~ 8月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驳斥。
在论战中,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精神改造决定物质改造,社会主义不必从物质上破坏现存社会制度入手,只须从思想上改造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入手即可。他们说中国国民的特性是"中庸妥协"、"政治上不干涉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是违反国民性。他们认为中国无知贫穷到了极点,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增加富力,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能建立共产党,不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疏泄、矫正资本主义,用劳资协调的办法慢慢实现所谓社会主义。
针对张东荪、梁启超等人的论调,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指出:①社会革命在于客观的经济变动,而不在于主观的愿望。张东荪等人的"重精神轻物质"是一种"唯理主义"的唯心论,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主张改良;②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新陈代谢底公例",是不可避免的;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多数人的贫困。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对象,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在中国开发实业,增加富力,不能指靠资本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形成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他们受国内外资本的剥削,比欧美日本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更深。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建立中国共产党,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