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tional journalism capital
民族报业资本
1.
The national journalism capital in the near modern times was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part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capitalistic China in near modern times.
近代民族报业资本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部分。
3) national capital industry
民族资本工业
1.
As a big agricultural nation,the standing crisis of the country directly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apital industry in aspects of raw material,market and the model of development.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乡村的持续危机在原料、市场乃至发展模式等方面直接影响与制约着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
4) national capital
民族资本
1.
In his translation and his comments,Yan Fu condemned the invasion of China by the western powers and accused the obstinacy and conservatism of the Qing rulers who constrained the national capitalism to develop smoothly.
他通过译作,痛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指责中国封建统治者顽固保守,压抑初生的中国民族资本顺利发展。
2.
The Nanjing Government did take some effective economical measures to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apital.
20年代末期,为了寻求发展民族资本的安全环境,上海资本家积极主动地帮助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
3.
Based on the double-output model with non-parameter method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a’s national capital and the FDI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this paper conducts a study of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national capital.
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本文在对转型期中国民族资本与FDI生产率比较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民族资本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5) the national capitalist industry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
After Hubei was liberated,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provincial people s government put into effect policy of center of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about both unity and struggle to the national capitalistfostering profitable capitalism, refraining from speculative capitalism, adjust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national capitalist industry, carrying out the movement of “five fighting”.
湖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湖北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并为湖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
6) Modern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Capital
近代民族资本企业
1.
A Comparis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Capital in Guizhou with Thos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贵州、沿海地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特点比较论略
补充资料:民族资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间投资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早期通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相区别。稍后的文献中,它们又常被称为民族工业,以区别于买办性企业。民族资本一词应用较晚,大体是相对于国民党政府的官僚资本而言,而非相对于外国资本而言;但民族资产阶级一词则早见于重要文献,该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即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经过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少量的工场手工业。但是,前述含义的民族资本,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的某些破坏,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开始的。主要出现于缫丝、棉纺、煤矿、船舶修造等业,到1894年,投资额不过700余万元。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人呼吁"设厂自救"、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的活动蓬勃兴起,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下,民族资本获得了初步发展。仍以纺织、面粉、火柴等轻工业为主,电力和内河航运也有发展,并有民办铁路和银行出现。1895~1913年约20年间投资不下 1.5亿元。同时,工场手工业也有较快发展,到1913年,登记的工场手工业和作坊有1.5万余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及受到当时金贵银贱和工业品价格陡升的影响,民族工业利润优厚,资本家称之为"黄金时代"。1914~1919年间工矿业投资约有 1亿元,棉纺织等业繁荣直到1922年。这期间航运业仍有发展,而民办铁路则被政府强行收去,并被外国借款所控制。同时,民族工业的发展引起商业的某些变化,原来专营洋货的商号兼营国货,并出现专营国货的商业;原来封建性的商业也逐渐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化。
民族资本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比之具有垄断性的外国在华资本则瞠乎其后。最有发展的华商棉纺织业亦难与日、英在华纱厂竞争。随着中国社会殖民地化加深,在20世纪20年代,民族工业一度出现萧条,30年代前期更陷入严重的危机,一时停歇改组之风弥漫,不少企业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所吞并、拍卖和接管。不过这期间也有酸碱、橡胶、制药和多种日用品新工业出现,并有向内地发展的趋势。随着电力的普及,一些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交通方面开始出现汽车运输。1936年以后,民族资本恢复活跃,发展到高峰,估计工矿交通运输业的资产净值在13亿元左右。民族资本的商业投资远大于工业,金融业也有畸形发展之势。
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原来集中在沿海城市的民族工业遭到日本帝国主义毁灭性的摧残。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后方,民族工业一度发展,但1942年以后即陷于停滞。战后,在美国商品充斥市场和官僚资本的压力下,民族资本工业陷于破产的境地。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不仅金融业和商业,工业资本也被卷入投机洪流。
民族资本的特点 在民族工业产生时期,地主和官僚的投资占一半左右,买办投资亦占颇大比重。但在20世纪以后,就主要是商人投资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爱国主义的思潮下,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志之士在艰难中集资创办新式企业。民族资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限制和压迫,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民族资本在发展中也出现集中现象,形成象申新、永安、裕大华、大中华等集团,后期它们也向多种投资和金融业发展。但它们一般还不具有垄断地位,在本业中也受外国资本的压抑。全面看,民族资本的企业仍是规模狭小,生产分散,技术设备落后的。据1949年以后的调查,雇工在10人以上的工厂中,雇工 100人以上的厂只占5.5%,60%的厂仍属工场手工业性质。民族资本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1949年统计,它的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占81.5%,生产资料仅占18.5%。它缺乏自己的重工业基础,也没有原料基地,这就造成了它们在技术、设备、原材料上以及在资金融通和产品运输上对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依赖。这都反映了民族资本先天的软弱性。
性质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也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劳动者和阶级对抗之上的,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组织了社会化的生产,同当时数量上占优势的地主经济和个体经济比较起来,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它的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社会化和国家现代化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同时,民族资本是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抑下力求生存和发展的,它的发展,与当时中国人民要求经济独立和政治民主的愿望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并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这种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1949~1952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53年起开始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原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经过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少量的工场手工业。但是,前述含义的民族资本,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的某些破坏,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开始的。主要出现于缫丝、棉纺、煤矿、船舶修造等业,到1894年,投资额不过700余万元。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人呼吁"设厂自救"、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的活动蓬勃兴起,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下,民族资本获得了初步发展。仍以纺织、面粉、火柴等轻工业为主,电力和内河航运也有发展,并有民办铁路和银行出现。1895~1913年约20年间投资不下 1.5亿元。同时,工场手工业也有较快发展,到1913年,登记的工场手工业和作坊有1.5万余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及受到当时金贵银贱和工业品价格陡升的影响,民族工业利润优厚,资本家称之为"黄金时代"。1914~1919年间工矿业投资约有 1亿元,棉纺织等业繁荣直到1922年。这期间航运业仍有发展,而民办铁路则被政府强行收去,并被外国借款所控制。同时,民族工业的发展引起商业的某些变化,原来专营洋货的商号兼营国货,并出现专营国货的商业;原来封建性的商业也逐渐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化。
民族资本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比之具有垄断性的外国在华资本则瞠乎其后。最有发展的华商棉纺织业亦难与日、英在华纱厂竞争。随着中国社会殖民地化加深,在20世纪20年代,民族工业一度出现萧条,30年代前期更陷入严重的危机,一时停歇改组之风弥漫,不少企业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所吞并、拍卖和接管。不过这期间也有酸碱、橡胶、制药和多种日用品新工业出现,并有向内地发展的趋势。随着电力的普及,一些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交通方面开始出现汽车运输。1936年以后,民族资本恢复活跃,发展到高峰,估计工矿交通运输业的资产净值在13亿元左右。民族资本的商业投资远大于工业,金融业也有畸形发展之势。
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原来集中在沿海城市的民族工业遭到日本帝国主义毁灭性的摧残。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后方,民族工业一度发展,但1942年以后即陷于停滞。战后,在美国商品充斥市场和官僚资本的压力下,民族资本工业陷于破产的境地。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不仅金融业和商业,工业资本也被卷入投机洪流。
民族资本的特点 在民族工业产生时期,地主和官僚的投资占一半左右,买办投资亦占颇大比重。但在20世纪以后,就主要是商人投资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爱国主义的思潮下,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志之士在艰难中集资创办新式企业。民族资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限制和压迫,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民族资本在发展中也出现集中现象,形成象申新、永安、裕大华、大中华等集团,后期它们也向多种投资和金融业发展。但它们一般还不具有垄断地位,在本业中也受外国资本的压抑。全面看,民族资本的企业仍是规模狭小,生产分散,技术设备落后的。据1949年以后的调查,雇工在10人以上的工厂中,雇工 100人以上的厂只占5.5%,60%的厂仍属工场手工业性质。民族资本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1949年统计,它的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占81.5%,生产资料仅占18.5%。它缺乏自己的重工业基础,也没有原料基地,这就造成了它们在技术、设备、原材料上以及在资金融通和产品运输上对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依赖。这都反映了民族资本先天的软弱性。
性质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也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劳动者和阶级对抗之上的,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组织了社会化的生产,同当时数量上占优势的地主经济和个体经济比较起来,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它的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社会化和国家现代化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同时,民族资本是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抑下力求生存和发展的,它的发展,与当时中国人民要求经济独立和政治民主的愿望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并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这种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1949~1952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53年起开始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原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