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复合频繁模式树
1)  Compound frequent itemset tree
复合频繁模式树
2)  Consolidation of frequent patterns-tree
频繁模式树合并
3)  Combined Frequent
组合频繁模式树
4)  frequent pattern tree
频繁模式树
1.
An improved frequent pattern tree growth algorithm;
一种改进的频繁模式树生长算法
2.
Algorithm for mining associative classification rules based on frequent pattern tree;
基于频繁模式树的关联分类规则挖掘算法
3.
Mining frequent pattern tree in Web data;
Web数据中频繁模式树的挖掘
5)  FP-Tree
频繁模式树
1.
An Algorithm for Mining Connected Closed Frequent Subgraphs Based on FP-Tree
基于频繁模式树的频繁连通闭图集挖掘算法
2.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raditional methods with only one minsup can not completely reflect different appearing frequencies and natures of different data items,based on FP-Tree,a new algorithm is proposed called MSDMFIA(Multiple minimum Supports for Discover Maximum Frequent Item sets Algorithm).
针对单一最小支持度挖掘关联规则不能反应不同数据项出现频度与性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频繁模式树的多重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算法MSDMFIA(Multiple minimum Supports for Discover Maximum Fre-quent Item sets Algorithm),根据不同数据项的特点定义多重支持度,通过挖掘数据库中的最大频繁项目集,计算最大频繁候选项目集在数据库中的支持度来发现关联规则。
3.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icient FP-tree based algorithm,MMFP(Mining Maxim.
通过对最大频繁模式挖掘的问题描述 ,以及关键问题的分析 ,针对频繁模式树 (FP- tree)和最大频繁模式的特点 ,给出了基于频繁模式树的最大频繁模式挖掘算法 (MMFP) ,采取先挖掘候选最大频繁模式再判断子集的方法 ,经示例分析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6)  Frequent Pattern tree(FP-tree)
频繁模式树
补充资料:古树揭开古代气候之谜明末清初广东频繁降雪
 明末到清初广东频繁降雪———

近日,科学家通过对广东大量不同年代的地下埋藏古树的研究发现,历史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呈现冷暖交替的周期性规律,科学家推测这个周期大致为400年。专家称,古树不仅是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的一部史书,同时也为预测未来气候以及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树“年轮”暗藏古地理、古气候信息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平日教授从1998年便开始对地下埋藏古树进行研究,他告诉记者,过去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水文状况、地质运动等古地理、古气候信息,在这些弥足珍贵的古树身上都有所体现,而这些信息都能够在一年一圈的树木年轮中找到答案。一般来说,年轮的间距较宽,就表明这一年的气候比较好,温度湿度适宜;如果年轮的间距较窄,则表示这一年的气候比较寒冷或者干旱。

据了解,美国的一些气象学家在有“世界树王公园”之称的红杉国家公园,就是根据千岁红杉年轮的宽窄和颜色的深浅来研究古气候学的。他们曾经研究过450棵红杉的年轮,从而掌握了2000年前它们的生长地雨量充沛,十二三世纪雨量稀少和干旱情况的资料。

李平日教授介绍说,古树的死亡年代,一般通过碳14等先进手法进行测定;树种是采用电子显微镜来鉴定;气温与干湿状况则用氧和碳同位素测定;而通过对古树孔洞中的古微生物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特征与环境状况。

古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状况

广东在古树资源方面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尤其在珠三角一带蕴藏了大量的地下埋藏古树。与其他地方相比,广东的地下古树埋藏条件较好,而且不深,容易被发掘。而始建于2004年的广东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博物馆”,堪称世界“独家”,馆藏的地下埋藏古树最老的距今5000年,最新的距今174年,包罗了黄帝时期、青铜时代、秦、汉、三国、晋、唐、宋、元、明、清直至鸦片战争等中华文化史各个主要时期的古树。

这些古树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状况。例如馆藏最古老的古木遗树距今大约4500年,是多年前从广东潭江河中发掘出来的,经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碳14测定,其死亡年代距今4420加减100年,也就是说是约公元前2470年前倒下的。经鉴定,此树为青梅属的青皮,是高可达30米的热带乔木,目前主要生长在越南和海南岛,这表明黄帝时期广东曾经很热。

再如馆藏另一颗距今约1500年的木兰科隆兰古树,现今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海拨2000余米的横断山脉山坡上,在广东出土此树,表明三国时期广东很冷,甚至下雪结冰。

自然界冷暖交替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400年

李平日告诉记者,目前广东省境内被发现的最古老的古木遗树距今为12680年左右,是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平北木土朗村的农民,于2000年在漠阳江边挖沙时挖出的两颗山桐子树。据介绍,这是一种暖温带植物,目前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山桐子树的遗木出现在以生长热带植物为主的广东,说明当时广东的气候和现在的华北相当。李平日说,这与地质学界将一万年划分为“间冰期”相一致。

李平日教授表示,研究地下埋藏古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今后全球的气候变化,他认为,现在全球气候变暖,除了众所周知的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因素以外,应该还存在着自然界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这个周期目前暂时界定在400年左右。

据介绍,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院士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曾提到,距今2000年-3000年前即汉代时期,曾经有过一个冷期,可惜当时依据的只是古书记载,并没有实物材料,而如今所发掘的地下埋藏古树正为当时的气候状况提供了物证。

相关链接

明末到清初广东频繁降雪

李平日教授说,在1488年-1893年这405年里,也就是明末到清初广东有一个“小冰期”,在这期间内频繁降雪;而1893年特大寒潮之后,广东开始逐渐进入“现代暖期”,珠江三角洲地区近百年来已无降雪记载。

目前正处在“现代暖期”的第二个百年开始阶段,气候明显呈现变暖的趋势。李平日教授认为,假如“现代暖期”跟“小冰期”一样也是400年左右的话,那么有可能在2100年开始的时候,进入“现代暖期”中的最热时期,随后逐渐转凉。

李平日教授也表示,这一推论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有限,不同年代的古树收集仍有欠缺,“如果每隔十年就有一颗的话,那对研究工作来说将更加有利。”李平日呼吁,希望能从古树的研究中可以获得更多更详尽的信息,为未来华南地区的地理、气候变化寻找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75岁的他同时还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古树研究队伍中来,能将古树研究工作继续下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