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图书馆学
1)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中国图书馆学
1.
From inner contradictive movements to view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从内在矛盾运动看中国图书馆学的未来发展
2.
This paper firstly answers what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is, then introduces different views on historical stages of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and discusses the bases of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s historical stages, which include philosophical basis, social basis and academic basis.
中国图书馆学是指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以及其它学科思想的基础上,用中国式的、民族化的思维去解释图书馆现象,探索图书馆基本规律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思想、体系、结论等。
3.
The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has already gone through nine decades.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走过了九十年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20—1949年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及第一个繁荣期;1950—1977年为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二次繁荣并跌落的阶段;1978—2008年为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三个繁荣期及其走低与再兴。
2)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中国图书馆学报
1.
CSSCI-Based h-Index of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and Measurement of its Core Authors;
基于CSSCI的《中国图书馆学报》h指数及核心作者测定
2.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学报》办得有“格”——祝贺《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50周年
3.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in My Eyes;
我心目中的《中国图书馆学报》
3)  Library Society of China
中国图书馆学会
4)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中国图书馆学报》
1.
A Biblio-metrological Analysis on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in Period of 2003-2004;
2003—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文献计量分析
2.
The In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re Authors of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1998~2007);
1998年~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报》核心著者测评
3.
In the last 10 years,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has had more information con- tents,better styles,deeper academic impacts and greater achievements.
近10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报》的信息承载量稳步增长,刊物风格博大精深,学术影响力持久深远,颇有成就。
5)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history
中国图书馆学史
6)  Chinese Libraries
中国图书馆
1.
Thoughts on the Strategies of Mutual Benefits in Connecting Chinese Libraries with Copyright System;
中国图书馆与版权制度对接的双赢策略思考
补充资料:中国图书馆学教育
      简史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草创、兴起、调整、停顿、恢复和提高 6个时期。①草创时期(1913~1949)。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以 1913年金陵大学文科开设图书馆学课程为开端。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于1920年 3月成立,1929年改名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沈祖荣任校长。 该校先后办过两年和三年制的 "正科",以及为期一年的讲习班。1925年 8月,上海国民大学在教育科中设图书馆学系,由杜定友任系主任,实行学分制,授予学士学位。1927年金陵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系,李小缘任系主任,刘国钧、万国鼎、施廷镛等曾在该系任教。1929年广州职业学校开办图书管理科,这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中等教育机构,1937年广州沦陷前被迫停办。此外,成都草堂图书馆、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安徽省立图书馆、中华图书馆协会等都举办过图书馆学专修班。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科创办于 1947年,附设于文学院中文系,从该校文科各系学生中招生。②兴起时期(1949~1956)。1949年秋季,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195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招收本科,1952年复改为专修科。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1956年,北大、武大两校由三年制专科改为4年制本科,扩大了招生名额,并开始大面积招收函授生。50年代初,西南师范学院也曾开办过图书馆与博物馆专修科。③调整时期(1957~1966)。1958年北京文化学院设立了图书馆学研究班。1960年,吉林师范大学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修科,但这几个专科班都于1962年前后停办。长期坚持正规教育的仍只有北大、武大两个点。④停顿时期(1967~1977)。1966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全国图书馆学教育停顿了 6年之久。1972年北大、武大恢复招生,此后连续招收了 5届工农兵大学生。⑤恢复时期(1978~1983)。1978年初全国高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后,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8~1983年间,全国有10余所院校先后建立了图书馆学系(专业),打破了1949~1978年30年间全国只有北大和武大两系办学的局面。这一时期,情报学教育开始兴起,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学系中增设了情报学专业。⑥提高时期(1984年至今),1984~1985年,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教学点达到50多个,在校学生有4000多人,业余教育和短期培训也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
  
  教育结构与层次  到90年代初,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已初步形成"三个层次、七个级别" 的教育体系。①高等专门教育。又分为 3个级别:一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1991年起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招收图书馆学博士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招收情报理论与方法、目录学两个方向的博士生。二是硕士研究生教育,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大和武大两校图书馆学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后,又增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防科工委科技情报研究所等 6个单位。三是研究生班教育,即从文、理、工、农、医和外语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招生,考试合格者再进行两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毕业后两年内提交学位论文,经过答辩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②普通高等教育。也分三个级别:一是双学位教育,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可获得两个学士学位。二是大学本科教育,学制4年,多数设在综合性大学(少数设在专科性大学),80年代不少院校改变了以文科为主的局面,并分图书馆学、情报学两个专业招收学生,毕业时分别授予文学士和理学士学位。三是大专教育,学制三年,按招生、分配和管理体制又分三种情况:经国家教委批准的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正规大学所办的大专班;由地方或部门批准、只限于某一地区招生、并采取定向或推荐办法分配的大专班;不包分配的社会大学、夜大学或自费走读大学等。③中等专业教育。在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初级人才约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60%。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陆续创办了图书馆学中专教育点20余所,它们有的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图书馆主办,如湖南图书情报学校;有的由大学或中学主办,如复旦大学、杭州大学、沪光中学办的职业班;有的由大企业创办,如四川油田和胜利油田办的中专班,学制为二年。
  
  8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在教育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生培养过少,大学本科和专科发展过快,中等专业教育较薄弱,教育点的地区分布仍不尽合理等。
  
  中国图书馆学在职培训或成人教育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办的函授班、进修班,各图书馆办的业余大学以及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办的图书馆学专业班。它们具有形式多样、时间灵活、人数众多、覆盖面大等特点。与在校教育相比,不仅节省时间、经费和师资,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持续培训的需要。1988年底全国各地设立的成人教育点有33个。北大和武大两校培训的函授生每年毕业近1000人,1985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国招收图书馆学大专生,到1988年已毕业近万人,同年又招收了3000名新生。1987年起各地又开办了为期一年左右的专业证书班,到1990年参加学习的已超过1万人。
  
  
  
  
  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  8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不断扩展,教学内容日益丰富。①打破旧模式。1979年,北大、武大和北大分校分文、理两科招生,打破了前30年仅有文科的旧模式。70年代末一些大学设置了科技情报专业。到8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教育与情报教育已日益兼容和走向一体化。②拓宽知识基础。如北大曾安排1979、1980两届学生在前2年先到物理、生物、计算机、经济、中文和历史等系学习,后两年回本系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使学生具有两门以上专业知识。③走向情报化、现代化。1983年 3月中国第一所独立的中等图书情报学校──湖南图书情报学校在长沙建立。1984年4月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基础上建立图书情报学院。1984年11月上海大学文学院文献信息管理系成立。很多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一系列改革,开设了一批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课程,如图书馆自动化、计算机原理、图书馆现代技术、数据库、文献保护、情报分析与研究、文献计量学等。自1985年教育部发布04号文件,号召高等院校普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后,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出针对本专业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的文献检索课(见读者教育)。这些变化既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加强情报意识的反映。④增设了一批专业。除了情报学专业以外,针对图书编辑、出版、发行和档案学等专业人才短缺的国情,武汉大学增办了图书发行管理学和档案学专业,南京大学开办了计算机情报检索自动化和档案学专业,安徽大学开办了图书发行专业,北大在函授部开办编辑出版专业。⑤向专科院校发展。一批工、农、医、外语等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特点的图书情报人才,如大连理工大学、东北水利电力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1978 年以前,全国图书馆学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足10人。到80年代末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例如武大图书情报学院1990年底共有教师9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讲师41人,助教30人,并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使其知识结构不断更新。1978年以前,公开出版的教材只有几种,而1978~1988年仅北大教师编著的专业教材就有50多种,图书馆学概论、情报学概论、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目录、中西文工具书、中国书史、图书分类等课程都有完整的配套教材,既有学习指导书,还有教学参考文选。南开大学、广西图书馆学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辽宁人民出版社等都编辑出版了专业系列丛书。除了数量成倍增长外,专业教材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 5种教材1988年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教材,获图书馆学会和校级奖励的教材数量更多。在办学条件方面,虽然有一些新建的系(专业)存在师资不足,没有实习室和缺乏教学所需的设备等问题,但多数院校的设备、条件已逐步改观,如南京大学文献情报学系成立不到10年,就建立了图书情报档案现代技术 8个实验室,拥有16台微型电子计算机,28台英文打字机、全套缩微,视听、激光光盘设备,教学手段齐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