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栽培(culture of broom-corn millet) 选地 适于在比较肥沃的疏松土壤上生长。在温暖地区宜选择肥土,寒冷地区应选择松土。在生荒地、中度盐碱土、沙土等土壤条件下较其他谷类作物的适应性强。好的前作是豆科作物。杂草少肥力又较好的休闲地也宜种植。 耕作 黍播期较晚,土壤容易失墒。秋耕,特别是早秋耕有利于土壤熟化和接纳秋季降水。耕翻前最好灭茬1-2次。除盐碱地外,秋耕后需进行多次耙耱和磙压。春天还需进行表层耕作,以利保墒。冬春干旱地区,常不进行秋耕只进行春翻,且深度宜浅,一般为12cm左右。某些干旱风沙区,也有不进行秋春耕,在前作的茬间开沟播种,积雪蓄墒是降雪较多地区增产的重要措施。 施肥 一般每生产100kg黍籽粒需吸收氮素1.8-3.0kg,磷0.5-1.4kg,钾1.2-3.5kg。比例约为10:0.5:1。中国黍产区多数土壤钾较丰富,主要施用氮肥和磷肥。 播种 有春播、晚春播、夏初播和麦茬播多种类型。一年一熟最适播期的指标是:播深处土温稳定在12℃以上,土壤水分能保证出苗;孕穗、抽穗期雨季能到来;早霜时已经成熟。黍常因春旱不能正常播种,需根据摘情确定播期,根据播期选择品种。麦茬复种,要早播,甚至可以只灭草不耕翻立即播种。中国旱作区每公顷播种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10-15kg(约150-225万粒),干旱灌区15-22.5kg(约300万粒),盐碱地上可以高达45kg左右。播深以5cm为宜。当干土层较厚时,覆土深度可加深到7cm左右。也可采用深播浅覆土播种法。在盐碱地上,深播法可避开0-5cm的聚盐层。 密度 一般规律是降雨量少的地区,种植植株高大的品种,为了使植株生长强壮,提高抗旱能力,宜稀一点;降雨量比较多的地区,种植植株矮小的品种,需控制分蘖,让主茎整齐成穗,宜密一点。黍既可宽行距栽培,也可窄行距种植。中国东北地区的大垄栽培,行距60左右。中国西北、华北地区一般采用20-30cm行距。杂草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宜采用窄行距,反之宜采用宽行播或带状播。间苗栽培的每公顷留苗45-60万株;密植栽培的旱地每公顷90-105万株,灌溉地150万株左右,麦茬复种的210万株左右,作饲草栽培的密度更高。 灌溉 (1)播前灌溉:干旱灌区宜秋灌。秋灌与耕作保墒相结合,能保证次年适时春播。在干旱灌区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播前灌溉:在较重的盐碱地上,5月中下旬浇深水洗盐。此时水温已升高,洗盐效果好。6月中下旬播种中早熟品种,能获得较好收成。(2)生育期灌溉:土壤含水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时可作为进行灌溉的指标。在中国干旱灌区,旱年在分蘖盛期、孕穗初期、灌浆期各浇一水;湿润年在孕穗开花期浇一水,但避免幼苗期浇水。 田间管理 (1)防治病虫害:采用综合防治法,防治的重点是地下害虫和黑穗病,有的地区还应防治蛀茎害虫和花器害虫。(2)破表土硬壳:黍第一片真叶在接近地表时即突破芽鞘,若播后遇雨或其他原因表土形成硬壳时,黍芽往往不能出土。应及时采用耙耱等措施碎土以保证出苗整齐。(3)中耕灭草:机械化栽培需采用化学除草。常采用的除莠剂为2,4-D胺盐。人工除草,关键是第一次锄草,宜在4叶期进行。一般中耕除草2-3次。遇暴雨或冰雹后,为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防止地面板结,应及时中耕松土。 收获 正常情况下,90%以上穗子基部籽粒达到蜡熟期为收获适期。落粒性强的品种还可适当提前。重霜冻前一定要收获完毕。最好的收获方法是分段收获法。当籽粒含水量降到14-15%,要及时脱粒、扬净、干燥,以免黍堆发热受到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