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全球增温
1)  Global warming
全球增温
1.
Global warming may result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ought.
研究表明,全球增温可导致干旱趋势的发展,为了解东北主要森林分布区长白山广大低海拔地区阔叶红松林主要组成树种对干旱趋势的反应,通过PV曲线技术测定不同树种的水分参数值,比较评价其耐旱能力,得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耐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山杨、蒙古柞、樟子松、红松、长白松、黑桦、春榆、色木、糠椴、紫椴、红皮云杉、白桦、臭松、水曲柳、核桃楸、黄菠
2.
To reveal the reason of global warming, the key issue is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全面深入地理解全球碳循环的规律 ,将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全球增温的原因 。
2)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s)
全球增温潜能(GWPs)
3)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全球增温潜能
1.
But there were few studies on its radiative forcing and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and the absorption dataset used before also needs to be updated.
但是,目前在臭氧消耗物质替代品中,对SF6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较少,而且所用的谱吸收资料陈旧。
4)  global warming
全球增暖
1.
At present, it is universal to put the blame of the global warming on the aggravation of greenhouse effect cau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increase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目前 ,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
2.
Analyses of 3-hour mean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wind field of current condition(1991-1995) and global warming condition(2091-2095) show that the MIROC can well simulate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over contiguous China and surface wind fiel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coastal area of East China.
2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当前情况下(以1991-1995年为代表)和全球增暖情景(A1B假设)下(以2091-2095年为代表)3小时平均降水和地面风场资料,检验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和青藏高原、中国东部沿海等地区地面风场日变化模拟能力并分析全球增暖情景下日变化与20世纪末的差异。
3.
The occurrence of record breaking temperature events(RBTE)beca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文中基于概率统计模型研究在不同情景下RBTE发生概率,并与实际观测资料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研究近50年中国RBTE发生概率的变化与全球增暖的关系。
5)  global warming
全球升温
1.
Regional stability of temperature change across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全球升温下中国温度区域变化的稳定性
2.
Altitud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on it in China;
中国降水量高度效应及全球升温对它的影响
3.
Asynchronous temperature variation across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全球升温下中国各地气温变化不同步性研究
6)  global cooling
全球降温
补充资料:"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
      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列。从1978年2月到1980年4月共发射6颗,组成初期试验星座,对指定区域提供4~6小时的导航服务,计划到80年代后期用18颗"导航星"构成全球定位系统实用星座。其主要任务是使海上舰船、空中飞机、地面用户及目标、近地空间飞行的导弹以及卫星和飞船实现各种天气条件下连续实时的高精度三维定位和速度测定,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和高精度卫星授时等。"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取中高度圆轨道,采用双频伪随机噪声测距导航体制。系统由18颗实用卫星和 3颗备用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内,高度约2万公里,倾角为63°。"导航星"卫星在轨道上的重量,Ⅰ型约460公斤(图1 ),Ⅱ型为787公斤(图2 )。"导航星"卫星的主要专用设备有:高稳定度原子钟──铷钟、铯钟和氢钟,频率稳定度分别为1×10-12、1×10-13、1×10-14;导航电文存贮器用以存贮地面注入的卫星星历表、授时参数、传播延迟参数、卫星状态信息和识别信息以及粗捕获码转到精确码的时间同步信息;双频发射机用以发射L波段微波信号,频率为1575.42兆赫(L1)和1227.60兆赫(L2),导航信号用精确码和粗捕获码进行调制,两种码共用L1和L2通道。长精确码7天重复一次,供精确定位用(精度10米左右);短捕获码1毫秒重复一次,供快速捕获和粗略定位用(精度 100米左右)。用户接收导航信号的功率电平为-160~-166分贝瓦。实用"导航星"卫星还装有单通道卫星通信转发器和探测秘密核试验的敏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有较高的军用价值,定位精度可达十几米左右,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秒,授时精度优于1微秒;民用时定位精度一般为100米左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