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1.
A gene chip was developed by preparing highly conserved DNA fragments for five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 viruses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Bluetongue virus, 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 Akabane disease virus ) using molecular cloning methods, and the DNA fragments were spotted on to specially treated glass slides.
用分子克隆方法获得口蹄疫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蓝舌病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赤羽病病毒各一段高度保守的基因片段 ,用芯片点样仪点样到包被过的玻璃片上 ,制备成检测芯片。
2.
The plasmids were developed by means of using respectively high conservative DNA fragments of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bluetongue virus,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 and Akabane disease virus.
分别用水疱性口炎病毒、蓝舌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赤羽病病毒各一段高度保守的基因片段构建质粒 ,在此基础上制备了芯片探针。
2) 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
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
3) 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
1.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4) 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鹿流行性出血病毒
1.
Advance in Molecular Biology of 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鹿流行性出血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5) EHF virus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1.
Methods: Using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DIFA) to detect EHF virus from the lungs of rodents.
目的:对大理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啮齿动物中自然感染现状进行调查,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Jinlizhiqingjiechongji on epidemic hemorchagic fever virus (EHF virus).
:为研究锦荔枝清解冲剂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活力的影响 ,采用体内法 (幼鼠感染 )和体外法 (间接萤光抗体 )两种实验方法 ,观察该药物的抗病毒作用。
6)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1.
Study on Biologic Activity for Membrane and Enzyme of Normal Bone Marrow Cells Infected 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正常人骨髓细胞膜脂和酶生物活性的研究
补充资料: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以典型的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五期病程,以及早期出现疫斑或肠道出血、球结膜水肿、皮肤"三红"(指面、颈、上胸)、黏膜"三红"(指球结膜、咽腭、舌),甚者头、腰、眼眶痛(俗称"三痛"),尿中出现蛋白并迅速增加等为主要表现。此病疫情分布主要在亚洲,其次是欧洲、非洲,美洲仅有少数病例。流行性出血热是西医学病名,中国古代无此病名,属于疫病(含温疫、寒疫、湿热疫)范畴。
此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疫病,具有较明显的景观特点,中国主要发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区,分布在多水带、丰水和过渡的农业区和东北林区。耐湿性较强的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疫区景观中繁盛的动物群,为此病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此病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点,中国流行高峰季节一般在11月至次年1月和4~6月。在自然情况下,不同年度流行强度有较大的波动,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此病的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为主,其他人群也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传给人和动物间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但孕妇可能传给胎儿。人和动物感染病毒后可获得较稳定而长期的免疫能力。主要宿主动物数量增多和携带病毒率高,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因素。科学灭鼠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主要手段。
病因病机 此病病因为疫毒,其属性有热、湿、寒三种,三者可相互兼夹,也可偏重其一。在病程中可相互转化,也可始终如一。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气候、人群等条件下,会引发不同的临床证型。其致病特点除分别具有热、湿、寒等邪毒的普遍性质外,还有好犯血络和易损少阴心肾的特性。由于血络受损必留瘀,少阴受损必致虚,故瘀与虚又成为此病病理产物性病因。
此病多因感受疫毒后,在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等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一时性降低而发病,既病之后,疾病的轻重、顺逆及证候演变,常决定于正邪双方的状态和病邪的属性。一般来说,感邪轻者病轻,常出现越期现象(即不出现低血压休克期或/和少尿期或/和多尿期),多顺证;感邪重者病重,常难越期,多逆证。以热邪为主者,发为温热证,按卫气营血传变;以寒邪为主者,发为伤寒证,按六经传变;以湿邪为主者,多发为湿热证,按三焦传变,初期湿偏盛在表,状似伤寒,中期热偏盛留连三焦。这三种传变模式在发热期最为明显。至低血压休克期以后则"三途同归",病机演变大体相同。
诊断及治疗 诊断及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中医治疗,则是在西医液体疗法的基础上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要点:①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的急性发热病人;②症状、体征见有"三红"、"三痛"、疫斑、球结膜水肿、肾区叩击痛;③尿中有蛋白并迅速增多;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
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患者按病程发展,一般可分为五期,但并非所有病人都呈全经过,轻型患者可无低血压和少尿期。故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依据各期出现的病理变化,对症治疗。①发热期。证见壮热,烦渴引饮,烦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斑疹密布,鼻衄或咯、尿、便血,舌红,脉数,为温热证,邪由卫分内传气、营、血分,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初起恶风寒,壮热无汗,或寒热往来,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数,为伤寒证。邪在太阳少阳,治宜温散和解,用柴胡桂枝汤,大、小柴胡汤;邪入阳明,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腹满便闭者,治宜清热通腑,用白虎汤、承气汤加减。初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午后发热增高,微恶寒,胸闷脘痞,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证,宜除湿透热,按表里湿热之偏胜采用柴胡桂枝汤合三仁汤或达原饮、连朴饮加减。②低血压休克期。证见体温时降时升,伴血压下降,发热期诸证仍存,精神萎靡,头昏乏力加重,四肢发凉,脉细弱,为阳气郁闭证,用四逆散加减以宣郁开闭。邪热内陷,证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神昏谵语,躁扰如狂,或见吐血、衄血、斑疹,舌红绛,苔焦黄,脉沉伏,用白虎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清热解毒开窍。气阴欲脱,证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烦躁,呼吸迫促,口渴,肢冷,舌红,脉细数,用生脉饮口服或参麦针100毫升加入当用液体中静脉滴注(100滴/分),或参麦针50毫升静脉推注,每15~30分钟重复一次,至脱象解除,血压复常为止;阳脱,证见面色苍白,唇紫,息促气短,四肢厥冷,神志恍惚,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服,或参附针、参附青针20~40毫升静脉推注,15~30分钟重复一次,至脱象解除,血压复常为止。③少尿期。证见腹痛如刺、拒按,便秘,尿少,舌红绛,此为瘀热内结,下焦不通,当泻下通瘀,用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合方化裁。湿热壅滞,尿少而瘀象不显者,选用宣清导浊汤合茯苓皮汤。水热瘀互结,三焦俱闭,证见头身腰痛,浮肿,尿少,食少,呕逆,舌红苔腻,当在逐水、除湿、攻瘀、清下的同时,宣上焦,运中焦,方能令三焦气机斡旋而下焦得通,二便得畅,选用大陷胸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三拗汤等合方加减。尿少,午后低热,心烦口渴,舌红少津,为湿热伤阴证,用猪苓汤加味。④多尿期。邪毒未尽,正气未复之证。气阴两亏者用参麦饮、泽参丸、增液汤、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以扶正,五苓散、栀子豉汤等利湿清热。阴亏热郁者用知柏地黄汤。肾气不固者用固肾汤、金匮肾气丸等。⑤恢复期。大多以虚证为主。可根据阴阳气血亏损的不同程度,酌情调理。
在五期病程中出现危重并发症时,应当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如肺水肿出现暴喘危证,加用酚妥拉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发纤溶亢进出现大出血时,用犀角地黄汤(或犀角地黄针、凉血止血口服液)加用抗纤溶的西药等。
此病重型患者约占20%,危重并发症多。西医目前尚无针对病原的药物。中医在吸取西医液体疗法及部分对症疗法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尤其在救治重证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疗效较好。
此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疫病,具有较明显的景观特点,中国主要发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区,分布在多水带、丰水和过渡的农业区和东北林区。耐湿性较强的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疫区景观中繁盛的动物群,为此病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此病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点,中国流行高峰季节一般在11月至次年1月和4~6月。在自然情况下,不同年度流行强度有较大的波动,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此病的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为主,其他人群也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传给人和动物间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但孕妇可能传给胎儿。人和动物感染病毒后可获得较稳定而长期的免疫能力。主要宿主动物数量增多和携带病毒率高,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因素。科学灭鼠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主要手段。
病因病机 此病病因为疫毒,其属性有热、湿、寒三种,三者可相互兼夹,也可偏重其一。在病程中可相互转化,也可始终如一。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气候、人群等条件下,会引发不同的临床证型。其致病特点除分别具有热、湿、寒等邪毒的普遍性质外,还有好犯血络和易损少阴心肾的特性。由于血络受损必留瘀,少阴受损必致虚,故瘀与虚又成为此病病理产物性病因。
此病多因感受疫毒后,在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等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一时性降低而发病,既病之后,疾病的轻重、顺逆及证候演变,常决定于正邪双方的状态和病邪的属性。一般来说,感邪轻者病轻,常出现越期现象(即不出现低血压休克期或/和少尿期或/和多尿期),多顺证;感邪重者病重,常难越期,多逆证。以热邪为主者,发为温热证,按卫气营血传变;以寒邪为主者,发为伤寒证,按六经传变;以湿邪为主者,多发为湿热证,按三焦传变,初期湿偏盛在表,状似伤寒,中期热偏盛留连三焦。这三种传变模式在发热期最为明显。至低血压休克期以后则"三途同归",病机演变大体相同。
诊断及治疗 诊断及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中医治疗,则是在西医液体疗法的基础上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要点:①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的急性发热病人;②症状、体征见有"三红"、"三痛"、疫斑、球结膜水肿、肾区叩击痛;③尿中有蛋白并迅速增多;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
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患者按病程发展,一般可分为五期,但并非所有病人都呈全经过,轻型患者可无低血压和少尿期。故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依据各期出现的病理变化,对症治疗。①发热期。证见壮热,烦渴引饮,烦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斑疹密布,鼻衄或咯、尿、便血,舌红,脉数,为温热证,邪由卫分内传气、营、血分,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初起恶风寒,壮热无汗,或寒热往来,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数,为伤寒证。邪在太阳少阳,治宜温散和解,用柴胡桂枝汤,大、小柴胡汤;邪入阳明,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腹满便闭者,治宜清热通腑,用白虎汤、承气汤加减。初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午后发热增高,微恶寒,胸闷脘痞,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证,宜除湿透热,按表里湿热之偏胜采用柴胡桂枝汤合三仁汤或达原饮、连朴饮加减。②低血压休克期。证见体温时降时升,伴血压下降,发热期诸证仍存,精神萎靡,头昏乏力加重,四肢发凉,脉细弱,为阳气郁闭证,用四逆散加减以宣郁开闭。邪热内陷,证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神昏谵语,躁扰如狂,或见吐血、衄血、斑疹,舌红绛,苔焦黄,脉沉伏,用白虎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清热解毒开窍。气阴欲脱,证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烦躁,呼吸迫促,口渴,肢冷,舌红,脉细数,用生脉饮口服或参麦针100毫升加入当用液体中静脉滴注(100滴/分),或参麦针50毫升静脉推注,每15~30分钟重复一次,至脱象解除,血压复常为止;阳脱,证见面色苍白,唇紫,息促气短,四肢厥冷,神志恍惚,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服,或参附针、参附青针20~40毫升静脉推注,15~30分钟重复一次,至脱象解除,血压复常为止。③少尿期。证见腹痛如刺、拒按,便秘,尿少,舌红绛,此为瘀热内结,下焦不通,当泻下通瘀,用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合方化裁。湿热壅滞,尿少而瘀象不显者,选用宣清导浊汤合茯苓皮汤。水热瘀互结,三焦俱闭,证见头身腰痛,浮肿,尿少,食少,呕逆,舌红苔腻,当在逐水、除湿、攻瘀、清下的同时,宣上焦,运中焦,方能令三焦气机斡旋而下焦得通,二便得畅,选用大陷胸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三拗汤等合方加减。尿少,午后低热,心烦口渴,舌红少津,为湿热伤阴证,用猪苓汤加味。④多尿期。邪毒未尽,正气未复之证。气阴两亏者用参麦饮、泽参丸、增液汤、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以扶正,五苓散、栀子豉汤等利湿清热。阴亏热郁者用知柏地黄汤。肾气不固者用固肾汤、金匮肾气丸等。⑤恢复期。大多以虚证为主。可根据阴阳气血亏损的不同程度,酌情调理。
在五期病程中出现危重并发症时,应当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如肺水肿出现暴喘危证,加用酚妥拉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发纤溶亢进出现大出血时,用犀角地黄汤(或犀角地黄针、凉血止血口服液)加用抗纤溶的西药等。
此病重型患者约占20%,危重并发症多。西医目前尚无针对病原的药物。中医在吸取西医液体疗法及部分对症疗法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尤其在救治重证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疗效较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