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防蓝变
1)  Preventing blue stain
防蓝变
2)  Protection against blue stains
蓝变防止
3)  Anti sapstain and anti mold
防霉及防蓝变
4)  Blue-stain
蓝变
1.
Relationship of pine wood Blue-stain and pine wilt disease caused by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马尾松松材线虫病与松材蓝变相关性研究
2.
Relationship of pine wood Blue-stain and pine wilt disease caused by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as studi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lab manipulation and data process by Excell software.
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引起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病树死亡后期,必然有蓝变(Blue-stain)现象。
5)  blue-stain fungus
蓝变真菌
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ue-stain fungus(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 in Pinus armandi;
华山松蓝变真菌(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being attacked by Chinesis white pine beetle(Dendroctonus armandi) and their symbiotic blue-stain fungus(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PAL,PPO,SOD activities and MDA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hloem of P.
结果表明,在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蓝变真菌危害初期,华山松韧皮部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提高,丙二醛(M DA)含量明显增加;但随着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数量的增加和蓝变真菌对华山松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危害的加剧,韧皮部组织内的PAL、PPO和SOD活性逐渐降低,在枯立木阶段降至最低;与此同时,华山松韧皮部内的水分及蛋白质、糖类、粗脂肪、淀粉等营养物质含量,则随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蓝变真菌危害的加剧而不断减少。
6)  Ceratocystis polonica
蓝变真菌
1.
Changes of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ellulose Activity in Xylem Tissue of European Spruce (Picea abies) after Inoculation with the Blue-Stain Fungus Ceratocystis polonica;
蓝变真菌引起的欧洲云杉木质部解剖学特征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英文)
2.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xylem tissue of Pinus armandi infected by the bark beetle Dendroctonus armandi (Coleoptera:Scolytidae) and its associated blue-stain fungus Ceratocystis polonica;
华山松大小蠹及其伴生蓝变真菌对华山松木质部危害的解剖学特征(英文)
补充资料: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简称"三防"训练。苏军称"化生放"防护训练,美军称 "核生化" 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军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