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土壤微生物活性
1.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under wheat/forage rape multiple cropping;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
Effects of film mulching of upland rice on root and leaf traits,soil nutrient content and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水稻覆膜旱作对根叶性状、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
Effects of planting Bt corn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nd soil fertility;
种植Bt玉米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肥力的影响
5) Soil microbe
土壤微生物
1.
Effects of chlorpyrifos and fenpropathrin on respiration of soil microbe and safety evaluation;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2.
Effects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methamidophos,triazophos and buprofezin on respiration of soil microbe;
甲胺磷等三种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3.
Effect of roots of sugar beet,maize and soybean on the amount of soil microbe;
甜菜、玉米和大豆根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6)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微生物
1.
The effect of pentachlorophenol on the number of soil microorganism and enzyme activity;
五氯酚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2.
Response of soil microorganism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 concentration;
土壤微生物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3.
Effects of different agronomic measures on soil microorganism;
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补充资料:土壤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的 1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见土壤微生物区系)。因此,它又是土壤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生物化学、农业化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病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它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土壤肥力和增强植物营养。
发展简史 19世纪后期,农业化学和细菌学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土壤中物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开辟了道路。1877年,Т.施勒辛和А.明茨证实了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是通过微生物进行的。1891年,R.韦林顿又证实了硝化作用不仅在土壤中发生,也可以在含有铵盐的液体中用土壤接种产生。1885~1888年间,С.Н.维诺格拉茨基用他首创的无机选择性和富集培养法分离得到能使铵氧化为亚硝酸和使亚硝酸氧化为硝酸的两种细菌。同时,他还发现了硫细菌并研究了土壤中的硫化作用。他的研究不仅论证了土壤中氮和硫的还原性化合物的微生物学氧化作用,也揭示了土壤中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1888年,H.黑尔里格尔和H.维尔法特在灭过菌的砂土里栽种豌豆和非豆科作物的试验中,证实了豌豆只有在未灭菌的土壤中或在加有土壤浸出液的灭菌砂土中才能在根部结瘤,从而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为营养。同年,M.W.拜耶林克从根瘤中分离并获得根瘤菌的纯培养。1889年,А.普拉兹莫夫斯基用根瘤菌纯种回接豆科植物,成功地在根部形成根瘤,确认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1893年维诺格拉茨基发现厌气性的固氮梭菌,1901年,拜耶林克发现好气性的固氮菌(见固氮菌科),开辟了探讨微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领域。1904年,В.Л.奥梅良斯基分离得到纤维分解细菌,开创了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的微生物过程的研究。这些先驱者们从不同方面奠定了土壤微生物学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基础。S.A.瓦克斯曼的《土壤微生物学原理》(1927)、E.B.弗雷德等人的《根瘤菌和豆科植物》(1932)以及维诺格拉茨基1891~1925年间的论文集《土壤微生物学──问题与方法》(1952),是土壤微生物学早期研究中的丰硕成果。
在20世纪50年代,土壤微生物学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对土壤中诸营养元素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过程(包括起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和作用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阐明了土壤腐殖质形成和分解的微生物学过程,也论证了土壤微生物对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瓦克斯曼对土壤微生物间拮抗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拮抗性放线菌所产生的各种抗菌性物质的研究成果,为抗生素发酵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见抗生素发酵微生物)。
近20年来,微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已是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课题。15N示踪法和乙炔还原法有力地促进了对固氮微生物和固氮作用的研究与应用。1970年巴西的J.多布雷娜报道雀稗根系有专性共栖的固氮菌(雀稗固氮菌),接着又在马唐和玉米根际发现有共栖的固氮螺菌(带脂固氮螺菌),提出了界于共生固氮和自生固氮之间的联合固氮作用。另外,由于固氮酶的提取成功,使固氮酶的结构、性质以及固氮机理得到了阐明,目前正在通过人工诱变和基因转移,向培育高效固氮微生物新种的方向努力。土壤中的氮素损失一直是土壤微生物学家重视的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以抑制硝化细菌活动的方式,减少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防止氮肥的损失和避免因形成亚硝酸而污染水域。
在土壤微生物保进植物营养这一问题上,人们已经注意到作物和树木与菌根的共生关系。研究它们共生的土壤条件和机理是一项对农林生产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目前,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领域,人们可以利用微生物处理污物和污水,降解土壤中残留的有机农药,消除作物的土传性病害,这对于净化环境和土壤保健是大有好处的。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重视对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50年代,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以土壤微生物学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微生物学课程。1954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土壤微生物学工作座谈会以后,有关单位开展了对自生固氮菌的生态、分布和固氮作用的研究,对筛选大豆和花生根瘤菌高效菌株和接菌效果的试验,对堆肥腐熟过程中氨化细菌和纤维分解菌的作用的探索。1964年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召开土壤微生物学专业会议,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植物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固氮细菌的自生固氮和根际固氮、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纤维分解微生物和纤维分解作用、化能自养细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展开讨论,有力的推进了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70年代以来又开展了土壤中的拮抗性微生物以及利用它们所产生的拮抗性物质防治作物的病虫害;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的残毒;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以及共生或自生蓝藻的固氮作用;沼气微生物和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土壤微生物的形态、 分类、 生理类群、以及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②土壤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分布、发育状况以及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互利促进或拮抗抑制);③微生物对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转化,包括有机物质的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土壤中新的有机质的合成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④植物根系对微生物发育和活动的影响、微生物活动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利弊(见根际微生物);⑤土壤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分泌的各种外酶和这些生物死亡自溶后释放的内酶,对土壤中各种物质转化的活性以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⑥土壤微生物对污物、污水的净化,对有机农药残毒的降解以及土壤保健的作用;⑦土壤微生物在厌气性分解有机物质中产生沼气的过程。
参考书目
陈华癸等:《土壤微生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1。
发展简史 19世纪后期,农业化学和细菌学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土壤中物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开辟了道路。1877年,Т.施勒辛和А.明茨证实了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是通过微生物进行的。1891年,R.韦林顿又证实了硝化作用不仅在土壤中发生,也可以在含有铵盐的液体中用土壤接种产生。1885~1888年间,С.Н.维诺格拉茨基用他首创的无机选择性和富集培养法分离得到能使铵氧化为亚硝酸和使亚硝酸氧化为硝酸的两种细菌。同时,他还发现了硫细菌并研究了土壤中的硫化作用。他的研究不仅论证了土壤中氮和硫的还原性化合物的微生物学氧化作用,也揭示了土壤中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1888年,H.黑尔里格尔和H.维尔法特在灭过菌的砂土里栽种豌豆和非豆科作物的试验中,证实了豌豆只有在未灭菌的土壤中或在加有土壤浸出液的灭菌砂土中才能在根部结瘤,从而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为营养。同年,M.W.拜耶林克从根瘤中分离并获得根瘤菌的纯培养。1889年,А.普拉兹莫夫斯基用根瘤菌纯种回接豆科植物,成功地在根部形成根瘤,确认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1893年维诺格拉茨基发现厌气性的固氮梭菌,1901年,拜耶林克发现好气性的固氮菌(见固氮菌科),开辟了探讨微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领域。1904年,В.Л.奥梅良斯基分离得到纤维分解细菌,开创了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的微生物过程的研究。这些先驱者们从不同方面奠定了土壤微生物学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基础。S.A.瓦克斯曼的《土壤微生物学原理》(1927)、E.B.弗雷德等人的《根瘤菌和豆科植物》(1932)以及维诺格拉茨基1891~1925年间的论文集《土壤微生物学──问题与方法》(1952),是土壤微生物学早期研究中的丰硕成果。
在20世纪50年代,土壤微生物学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对土壤中诸营养元素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过程(包括起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和作用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阐明了土壤腐殖质形成和分解的微生物学过程,也论证了土壤微生物对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瓦克斯曼对土壤微生物间拮抗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拮抗性放线菌所产生的各种抗菌性物质的研究成果,为抗生素发酵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见抗生素发酵微生物)。
近20年来,微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已是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课题。15N示踪法和乙炔还原法有力地促进了对固氮微生物和固氮作用的研究与应用。1970年巴西的J.多布雷娜报道雀稗根系有专性共栖的固氮菌(雀稗固氮菌),接着又在马唐和玉米根际发现有共栖的固氮螺菌(带脂固氮螺菌),提出了界于共生固氮和自生固氮之间的联合固氮作用。另外,由于固氮酶的提取成功,使固氮酶的结构、性质以及固氮机理得到了阐明,目前正在通过人工诱变和基因转移,向培育高效固氮微生物新种的方向努力。土壤中的氮素损失一直是土壤微生物学家重视的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以抑制硝化细菌活动的方式,减少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防止氮肥的损失和避免因形成亚硝酸而污染水域。
在土壤微生物保进植物营养这一问题上,人们已经注意到作物和树木与菌根的共生关系。研究它们共生的土壤条件和机理是一项对农林生产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目前,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领域,人们可以利用微生物处理污物和污水,降解土壤中残留的有机农药,消除作物的土传性病害,这对于净化环境和土壤保健是大有好处的。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重视对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50年代,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以土壤微生物学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微生物学课程。1954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土壤微生物学工作座谈会以后,有关单位开展了对自生固氮菌的生态、分布和固氮作用的研究,对筛选大豆和花生根瘤菌高效菌株和接菌效果的试验,对堆肥腐熟过程中氨化细菌和纤维分解菌的作用的探索。1964年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召开土壤微生物学专业会议,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植物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固氮细菌的自生固氮和根际固氮、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纤维分解微生物和纤维分解作用、化能自养细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展开讨论,有力的推进了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70年代以来又开展了土壤中的拮抗性微生物以及利用它们所产生的拮抗性物质防治作物的病虫害;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的残毒;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以及共生或自生蓝藻的固氮作用;沼气微生物和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土壤微生物的形态、 分类、 生理类群、以及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②土壤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分布、发育状况以及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互利促进或拮抗抑制);③微生物对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转化,包括有机物质的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土壤中新的有机质的合成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④植物根系对微生物发育和活动的影响、微生物活动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利弊(见根际微生物);⑤土壤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分泌的各种外酶和这些生物死亡自溶后释放的内酶,对土壤中各种物质转化的活性以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⑥土壤微生物对污物、污水的净化,对有机农药残毒的降解以及土壤保健的作用;⑦土壤微生物在厌气性分解有机物质中产生沼气的过程。
参考书目
陈华癸等:《土壤微生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