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党合法性
1)  legitimacy as the political party
政党合法性
2)  the legitimacy of the party in power
党执政合法性
1.
The fundamental resources support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party in power are changing from those characterized by ideology,chief’s charm,economical achievements dominance to those social harmony dominance.
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资源正由意识形态主导型、领袖魅力主导型、经济绩效主导型向社会状态和谐主导型转换。
3)  legitimacy of governing party
执政党合法性
4)  the resources for the Party's ruling legitimacy
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
5)  Governing legitimacy of the Party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6)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
政党整合
补充资料:德国政党
      德国是世界上出现政党最早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到纳粹党一党专制的历史过程。战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实行多党制,民主德国实行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制。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后,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党制度继续保持原联邦德国的多党制。
  
  1945年以前的政党概况  德国政党历史悠久,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出现各种类型的、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主要有:①德意志保守党,成立于19世纪50年代,代表反动的容克贵族和高级军政大员。②进步党,1861年6月成立,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在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国。③德国人民党,1865年成立,主要由德国南部各邦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部分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反对确立普鲁士对德国的领导权。④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1869年 8月在爱森纳赫市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是A.倍倍尔、W.李卜克内西、W.白拉克。该党曾受到K.马克思、F.恩格斯和第一国际的影响。1875年 5月该党与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75年10月该党被俾斯麦政府宣布为非法。但该党仍坚持斗争,使党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1890年议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同年10月该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20年代,德国先后又出现一些政党,主要是:①中央党,德国天主教徒的政党,1870~1871年由普鲁士议会的和德意志帝国国会的天主教派党团组成,曾参加魏玛共和国的各届内阁,并多次参与或单独执政,1933年自动解散。②德意志人民党,代表加工工业和大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1918年11月成立,1933年自动解散。③德意志民族人民党,民族保守主义政党,1918年11月成立,1925年和1927~1928年参加魏玛共和国的联合政府,1933年解散。④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1917年 4月成立,是从德国社会民主党分裂出来的工人政党。⑤德国共产党,1918年12月由K.李卜克内西和R.卢森堡领导的左派组织斯巴达克同盟与其他左派组织合并成立。1920年12月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左翼联合为德国统一共产党,1921年恢复德国共产党名称。1933年A.希特勒上台后,德共遭镇压,遂转为地下组织,领导开展反法西斯斗争。⑥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德国法西斯政党,曾译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亦称纳粹党。前身为1919年 1月成立的德国工人党。该党在理论上进行种族煽动,宣扬民族主义与所谓"社会主义",散布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鼓吹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在组织上培植党员对领袖的盲目崇拜,贯彻对独裁者的绝对服从。1921年 6月,希特勒任主席。1933年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取缔了其他政党,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6年9月30日该党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
  
  两个德国时期的政党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联邦德国政党  1949年 5月联邦德国建立后,实行多党制,有大小政党 15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上述两党长期结盟,在联邦议院组成一个议会党团,称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民盟-基社盟,又称联盟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和德国共产党。50年代,联邦德国政党分为两大政治阵线,即以联盟党为一方的右翼阵线和以社民党为一方的左翼阵线。60~70年代,联邦议院始终由联盟党、社民党和自民党三大政党组成。进入80年代以后,绿党的崛起打破了联邦议院的三党格局。
  
  1945年 5月~1990年10月,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有:
  
  ① 德国社会民主党。其前身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现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由国际主义立场转向社会沙文主义立场,支持德国政府的战争政策。1933年 6月22日被希特勒法西斯取缔。1945年10月,德国西部占领区的社会民主党开始重建。1946年5 月10日在汉诺威举行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党,选举K.舒马赫为主席。1949年 8月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后,成为在野党。50年代,该党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和国有化的社会主义,强调德国统一。1959年11月在哥德斯堡代表大会上通过党的基本纲领,宣布奉行民主社会主义。1966~1969年同基督教民主联盟 -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联合政府。1969~1982年同自由民主党联合组阁,先后由该党领导人W.勃兰特和H.施密特任总理。执政期间实施的经济社会政策主要是:采取各种国家干预手段调节经济;保护自由竞争,限制垄断资本的经济权力;扩大职工的经济民主权力;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教育改革等。对外主张加强西欧联合;实行东、西方在均势基础上的缓和;提出同苏联、东欧国家改善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主张与中国发展关系,1972年联邦德国同中国建交。该党最高权力机构是联邦代表大会,每 2年召开1 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联邦理事会、联邦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联邦理事会负责党的领导工作。由联邦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党的主席团),实施联邦理事会的决议,处理党的日常政治和组织事务。该党与德国工会联合会关系密切。党报为《前进报》,党刊为《新社会》。
  
  ②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其前身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中央党。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一些基督教民主党在德国的盟军占领区各地成立,1950年10月这些基督教民主党举行第一届联盟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基督教民主联盟,选举K.阿登纳为联盟主席。1949年起同基督教社会联盟结成联盟党,在联邦议院组成一个议会党团。1949~1956年和1961~1966年,基民盟-基社盟同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1956~1961年单独执政。1966年底同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大联合政府。1969年10月大选后成为在野党。1983年 3月和1987年1月大选后,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党连续组成联合政府。该联盟主席H.科尔连任总理。该联盟对内主张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对外主张加强欧洲同美国的联盟,实现以欧洲共同体为基础和核心的欧洲统一,谋求同苏联、东欧国家改善关系。该联盟中央领导机构有联邦代表大会、联邦理事会、主席团和监察委员会。中央下面有州(巴伐利亚除外)、县和基层三级组织。主席科尔(1973年起)。机关刊物为《德意志月刊》。
  
  ③ 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1946年 1月成立。组织发展和活动范围仅限于巴伐利亚州,是该州主要执政党。它的社会成分、政治主张和根本利益同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本一致,两者在联邦议院组成一个议会党团,结成联盟党。中央领导机构有州代表大会、州理事会和主席团。中央下面分为专区、县和基层三级组织。主席T.魏格尔(1988年起)。机关刊物为《巴伐利亚信使报》。
  
  ④ 德国自由民主党。1949年 6月在不来梅成立。1949~1956、1961~1966年和1983年 3月起多次同基民盟-基社盟组成联合政府。 1969~1982年同德国社会民主党联合执政。该党对内主张实行自由经济制度,限制垄断资本兼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对外主张加强欧洲同美国的联系,建立欧洲无核区。中央领导机构有联邦代表大会、联邦理事会、主席团和监察委员会。在联邦议院组成议会党团。主席M.班格曼(1985年起)。党报为《自由民主党通讯》,党刊为《自由论坛》。
  
  ⑤ 德国的共产党。其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德国共产党,1933年遭镇压后转入地下。1949年1月美、英、法占领区的德国共产党组织成立单独的政党,仍称德国共产党。1956年8月该党被联邦德国法院宣判为非法,党组织被解散。1968年9月原德国共产党人成立了德国的共产党,主张在宪法规定的民主原则和权力的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民主革新,建设有多党存在、更多的民主自由和较多保障私有财产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1990年3月该党"十大"提出,全党的信念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和В.И.列宁的理论为基础;党应自觉地承担起把已有 15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理想和目标继续带入下个世纪的任务。
  
  ⑥ 绿党。1980年1月成立,主张实行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恢复生态平衡,建立真正保障人们生存条件的经济制度。
  
  民主德国政党  1949年10月民主德国建立后,实行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与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民主农民党、德国自由民主党和德国国家民主党四党合作的政党体制。80年代末,民主德国形势急剧变化,国内出现了许多新的政党,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社会联盟、民主觉醒、自由民主联盟等。1990年 3月民主德国实行大选后,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社会联盟、德国社会民主党、民主觉醒和自由民主联盟组成五党联合政府。
  
  德国统一社会党自民主德国建立后,长期执政。该党是1946年 4月由苏占区的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1949年1月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强调使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发展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50年代初,提出加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国家政权,在社会各领域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60年代初宣布民主德国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1963年党的"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党的战略任务。1967年"七大"提出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针。1976年"九大"提出全面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89年9、10月,民主德国群众接连举行游行示威,大批居民逃往西方,国内形势发生剧变。10月18日召开党的十一届九中全会,解除了E.昂纳克的党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 3日,在国内政局继续动荡和日趋恶化的背景下,党召开十二中全会,中央委员会集体辞职,政治局第二次宣布辞职。十二中全会后仅 3天又举行了党的特别代表大会。大会强调"必须同失败了的斯大林主义、官僚主义集权的社会主义彻底决裂",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党,党名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1990年2月4日,党名又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1990年3月民主德国大选,民主社会主义党得票居第3位,没能参加政府,成为在野党。
  
  两德重新统一后的政党概况  1990年10月,德国统一(见德国重新统一)。1990年12月,第一届全德联邦议院举行大选,基民盟-基社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联盟90/绿党进入联邦议院。基民盟-基社盟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继续执政,科尔继续担任总理。
  
  两个德国统一后,其主要政党的变化有:①两个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于1990年9月27日宣布合并。原联邦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主席H.-J.福格尔和原民主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主席W.蒂尔泽分别当选为合并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正、副主席。②两个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于1990年10月1日宣布合并。原联邦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科尔和原民主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L.德梅齐埃分别当选为合并后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正、副主席。③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其前身为德国统一社会党。1990年2月4日改为现名,并通过党纲宣布:党执行左翼的社会主义政策;与其他左翼和民主力量一道追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和平、人道和团结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与他人一道自由发展,并能平等地参与经济、政治与精神文化的生活。1991年 6月,召开党的二大二次会议,讨论在1990年2月通过的党纲的基础上修订新党纲草案,因会上意见分歧,没有结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