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三海,位于北京皇城之西,包括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始建于金朝,1179年初建时名大宁宫,1191年更名万岁宫。元朝以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称琼华岛为万寿山,称水面为太液池,移北宋艮岳之石于岛上。明代迁都北京后,因园在城西,故名西苑。清代,顺治皇帝于1651年在琼岛上建白塔,乾隆时修岛四面建筑、阐福寺、蚕坛、西天梵境、万佛楼、小西天、澄观堂、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定下今局。1925年辟为公园。
三海总面积未知,以北海最大,69公顷,三海统一于南北轴线上,轴线上从北至南依次是:西天梵境、琼华岛、堆云积翠桥、团城、水云榭、勤政殿、南海岛屿。三海各有一岛,合一池三山之制,清代把团城与陆地相连,成为二岛,但三岛之形依稀可见。虽乾隆南巡后或多或少受江南园林影响,但不明显,基本上保留了最传统的北方园林风格。北海最大的特色就是宗教景观,承光殿(供玉佛)、永安寺、蚕坛、西天梵境、小西天、阐福寺、万佛楼。
三海的视觉中心是琼华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白色凸肚的白塔巍然屹立于朝霞夜幕下,云蒸霞蔚之中,都是壮观一景,以至扬州官员为了迎接乾隆,一夜之间仿造了白塔,但瘦西湖的白塔远不如北海的白塔布局得体。过两座木牌坊,经三拱石桥来到岛上永安寺,南北轴线依次建有永安寺山门、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善因殿、白塔、揽翠轩、延南薰、漪澜堂和碧照楼。寺院中的折粮石就是金世宗以石抵粮赋的明证。一路步步攀升,愈来愈庄严神圣,到白塔处达到高潮。白塔建于1651年,是藏式喇嘛塔,1679年和1731年塌后重建,塔高35.6米,从下往上依次为砖石台基、折角须弥座、覆钵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为细长十三天,上为两层钵质伞盖,边缘悬铜钟14个,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塔南的有善因殿,通身嵌455尊琉璃小佛。
寺院东西两面倒显得较为轻松和自由,东面建筑很少,西面有水湾、一房山、琳光殿、甘露殿、阅古楼。北面建筑集中,在山水交际处建东西双层长廊,两端以城阁结束。廊内建筑成组院落,如道宁斋、远帆阁、碧照楼、漪澜堂、晴栏花韵。北坡三分之二是堆筑的太湖石假山,有崖、岫、岗、嶂、壑、谷、洞、穴,旷奥兼备,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中部叠石同为北方叠石巨制,而且效果远胜于后者。在假山之上,依山就势建有酣古堂、写妙石室、揽翠轩、延南薰、承露盘、涵碧楼、嵌岩室、一壶天地等。从北海北面望琼岛,以水为基,以廊为衬,层层屋舍拥立着直插云霄的白塔,煞是好看。
北海的妙处不仅在琼华岛,还在于环水建筑群和园中园,最值得一提的是园中园:濠濮间、画舫斋、蚕坛、静心斋。濠濮间不以围墙分院,而以南北向土岗障景,辟出得天独厚的小天地,中间凿池,架以九曲石桥,桥头设坊,水榭坐南朝北,名为濠濮间,池东面堆石为山崖,西、北、南三面为土岗,尤以南面为妙,从入口大门开始,经云岫厂、崇淑室、到达濠濮间,一路山道曲折,不断变换路线。
画舫斋是皇帝读书的地方,有围墙围院,院中工字形水池,南北水榭,南名春雨林塘,北名画舫斋,互相对望,东西还有水亭,成轴线和对称布局。为突破严格对称,在北面堆土丘,东北角出小院。
静心斋,又名镜清斋,位于北海北面,是皇家园林园中园的代表作之一。静心斋位于水中,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水池,南池方形,中间置石矶;东池被曲廊和建筑所包围;西池亦被建筑和曲廊包围,又被石桥分隔。北池最妙,池南静心斋,左右出耳房,抄手廊,东接抱素书屋,西接画峰室,跨水为廊,北池以桥廊沁泉廊分隔水面,东西各架一桥,池北高崖危立,爬山廊从焙茶屋开始攀升,经罨画轩,一直到山顶(西北角)叠翠楼,楼前平台,可远观,下山爬石峰,登枕峦亭,如堕云里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