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繁育效果
1)  breeding effect
繁育效果
1.
The number or offspring,weight (per thousand) and stature are three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breeding effect of Scleroderma guani.
平均单管出蜂量、子代蜂的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是评价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效果的三项重要指标。
2)  effect of reproduce
繁殖效果
3)  inoculation effect
孕育效果
1.
The inoculation effect of Sr- containing ferro- silicon with grain size less than 1mm on gray iron was investigated by checking chill width before and after inoculation.
采用测试灰铸铁铁液孕育前后白口深度的方法,研究了小于 1mm的粉状含锶硅铁孕育剂的孕育效果。
2.
The influences of inoculation temperature and inoculation process on the inoculation effect were discussed.
讨论了孕育温度和孕育方法对孕育效果的影响,指出高过热温度下,孕育温度较低孕育效果较好,而孕育方法对孕育效果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Uterine effect
节育效果
5)  Nursery effect
育苗效果
6)  fattening effect
育肥效果
1.
The influence on fattening effect of pen types and supplementing fatty acid calcium salts in dietary of Small Tail Han sheep;
羊舍类型和补饲脂肪酸钙对小尾寒羊的育肥效果
补充资料:蚕种繁育
      选用适宜的蚕品种和杂交方式,生产优良蚕种的技术。现代蚕种繁育法始于19世纪70年代法国巴斯德创制无毒蚕种。1900年日本外山龟太郎发表《蚕种论》,继即提倡使用一代杂交种;1926年水野辰五郎发表《蚕卵论》,首创越年卵人工孵化法,为科学的蚕种繁育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农家所用蚕种都是自选、自留、自用,宋代以后渐有蚕种生产出售。19世纪末叶,浙江杭州的蚕学馆始用科学方法养蚕采种,并创办试验机构,推广强健无病的改良种和一代杂交技术。20世纪20年代一代杂交技术得到普遍应用。50年代后国家统一制定了蚕种生产法规和各级蚕种规格,建立了有关的科研、推广、管理和审定机构,并通过对现行蚕品种的系统整理,推行双杂交种和多元杂交种等,使蚕种繁育工作得到了改进和发展。
  
  繁育程序 中国蚕种繁育采用三级繁育四级采种程序,即由原原母种择优选留母种同时生产原原种,由原原种生产原种,再由原种生产普通种(一代杂交种)。原原母种和部分原原种由育成单位或国家指定的原种场生产,供应全国各省区原种场。原种和普通种一般由各省自行繁殖。上述各级蚕种的幼虫,生产上称原蚕(即种蚕)。
  
  
  繁育方法 主要包括下列技术环节:
  
  原种催青 即将已解除滞育的种卵保护在一定的环境中,控制其化性,并使按预定日期孵化。生产上多用二化性种为原种,因其比一化性种发育经过快,体质强。但二化性种茧质较差、产卵少、卵期短、不耐长期冷藏。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常利用二化性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特性,通过催青处理,使其孵化产生的后代具有一化性的经济性状,表现为茧质好、产卵多、卵耐冷藏,并为越年种。处理方法是在种卵对环境条件影响最敏感的缩短期至点青期(见桑蚕),给以特定的温度、光照和湿度。一般春蚕期催青用温度25℃、光照18小时、相对湿度75~85%保护,点青期以后温度可增至26℃,以促使蚁蚕孵化齐一;同时保持多湿环境,防止产生死卵。用多化性种作原种时,催青方法基本相同,但后期温度以26.5~27.5℃为宜。夏秋期催青温度不宜高于28.5℃。缩短期前的处理与丝茧育基本相同。
  
  种蚕饲育 亦称种茧育。多在春季进行。原原种、原种和普通种的繁育各不相同。原原种为单蛾饲育,即母蛾所产卵孵化的蚁蚕收作一饲育区。原种为蛾区蚁量育,即以同品种、同批、同日孵化的一定蛾区(5~7蛾)并在一起,收足1克蚁蚕重量为一饲育区。普通种亦为蛾区蚁量育,一般以20~25蛾,收足 4克蚁蚕重量为一饲育区。原原种和原种的繁育从收蚁至出蛾都应严格分区分别饲养、上蔟、采茧,以保持系统纯正。对各区的幼虫、茧、蛹、蛾和卵应进行一系列的个体选择和蛾区选择,并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充分发挥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技术处理和以生产原料茧为目的的丝茧育大体相同(见养蚕)。但因原蚕体质较弱,适应性差,对饲育环境、操作技术和桑叶质量的要求更高。上蔟的熟蚕标准可略比丝茧育较熟。在蔟中温度24~25℃保护下,一般早采茧适期为上蔟后60~72小时。
  
  种茧检验和保护 茧量和茧质检验以饲育区为单位,个体选择根据茧色、茧形、缩皱等品种固有特性,用手触及肉眼观察的方法进行。原原母种的选择要求更高。选出的种茧粒粒平铺,以避免缩尾蛹;保护的适宜温度为23~25℃,湿度为75~80%,并保持昼明夜暗。
  
  采种 使对交两品种同时出蛾是生产普通种的关键。为此,催青初期就须根据对交两品种的发育相差日数制定出采种计划,生产过程中适当调节饲育温度和种茧保护温度以抑制或促进发育,出蛾当天提前2小时感光,使羽化齐一。出蛾后雌雄分放,及时淘汰不良个体。原种用同品种不同饲育区交配,或同品种异品系交配;普通种则按对交两品种异蛾区交配,以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茧质、茧量。为了保证杂交彻底,须正确鉴别和分离雌雄蛾。经交配4~6小时拆对后,雌蛾开始产卵,一般下午4时左右为产卵盛期,至翌晨结束。人工孵化种应在产卵8~10小时后收蛾。 交配和产卵期间的保护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为75%;交配过程中光线宜明,产卵过程中宜暗,并注意防止过早散对产卵。雌蛾须严格镜检,预防微粒子病。原原种采种用一蛾在一袋内产卵的袋式,或在产卵纸上设置铅框,每框投入一蛾产卵的框式。原种采种亦用框式,采种后按产卵纸逐张将蛾装袋。普通种用混合采种方法,分平附和散卵两种:前者是将35头左右的母蛾使之产卵于规定面积的产卵纸上;后者是在大型上浆产卵纸或布上混合产卵,浴种时用水洗落,经选卵后再定量装盒。
  
  蚕种保护 越年卵自产卵到翌年春季孵化,经过时间秋采种约6~7个月,春采种长达10个月,在此期间应根据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通常以 5℃为产卵初期及滞育期的最适保护温度,保护日数中国系统种和二化性原种为40~60日,普通种为60~90日。若接触30℃以上高温,则发生死卵及不越年卵。嗣后温度逐渐降到15℃时蚕卵开始解除滞育。解除滞育的最适温度为5~7.5℃,最适的相对湿度为75~85%。气温10℃左右低于水温时,是蚕种浴洗与卵面消毒适期。秋季越年种因产卵时气温较低,滞育性不稳定,须用25℃高温保护一定时间,称人工越夏;一般早秋蚕种保护30日,中晚秋蚕种保护15~25日,以后逐步降温至自然温度。越冬后的蚕种,为使解除滞育齐一和防止已解除滞育的卵降低生活力,须进行一定时间的冷藏保护。
  
  蚕种人工孵化 即在越年性卵产下后的适当时期,通过理化刺激阻止或解除其滞育,使在当年孵化再饲育。常用的即时浸酸方法是在卵产下后开始滞育前,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下保护20小时浸入盐酸处理,以停止其滞育过程,使胚胎继续发育至孵化。盐酸浓度通常以液温46℃时盐酸比重 1.075为宜。浸酸时间的长短因品种而异。如越年性卵在进入滞育时用冷藏保护以延缓其滞育进程,待解除滞育再作浸酸处理,则可增大蚕卵对浸酸的敏感性,提高浸酸效果。此外,中国广东一带还有温汤处理(俗称浴水)方法,用于多化性蚕种的人工孵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