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uck embryo
鸭胚胎
1.
To increase the hatchability in vitro,two methods were used to culture the duck embryos in surrogate eggshells.
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了鸭胚胎代用蛋壳培养,旨在提高出雏率。
2) duck embryo
鸭胚
1.
Effect of "Shuanghuang" granula against DPV in duck embryo;
“双黄”在鸭胚中抗鸭瘟病毒的效力试验
2.
Expression of GFP gene mediated by adenovirus vector in duck embryos and ducklings;
腺病毒载体介导GFP基因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表达
3.
To study the reproduction laws of duck swollen head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DSHDV),10-day-old duck embryo was inoculated with DSHDV velogenic strain at different routes.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
3) embryos
[英]['embriəu] [美]['ɛmbrɪ,o]
胚胎
1.
Toxic effects of five heavy metals on the embryos and larvae of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during early developing stages;
五种重金属对早繁鮸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效应
2.
Effects of three industrial effluents on embryos of leftey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3种工业废水对牙鲆胚胎的毒性效应
3.
Comparison of Two Ultra-rapid Vitrification Techniques for Human Three-pronuclear Embryos: Cryoloop and Closed Pulled Straw Group(CPS).;
Cryoloop和CPS超速玻璃化冷冻人三原核胚胎效果比较
4) embryo
[英]['embriəʊ] [美]['ɛmbrɪ'o]
胚胎
1.
Effect of Aroclor 1254 on early mouse embryo development in vitro;
Aroclor 1254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2.
Effects of dioxin endocrine disruptors on embryos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二噁英类内分泌干扰物对胚胎的影响及其机制
3.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lead acetate on mouse embryo in vivo;
醋酸铅对小鼠胚胎体内发育毒性的研究
5) tire rough
胎胚
6) fetus
[英]['fi:təs] [美]['fitəs]
胚胎
1.
Stereologic study on duodenal epithelium of mouse fetuses;
小鼠胚胎十二指肠上皮的体视学研究
2.
Histogenesis of hair follicle in rat fetus;
大鼠胚胎毛囊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3.
Methods Cerebral tissue samples of 3,4,5,6 and 7-month-old fetuses were collected.
目的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人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预防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补充资料:比较胚胎学
胚胎学的分支学科,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各门类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异同,从而探讨其在系统发生上的相互关系。
对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是从观察和描述一种或少数几种动物的胚胎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到不同门类中的许多种类。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基于描述方法的胚胎学称描述胚胎学,包括分门动物胚胎学和系统胚胎学;基于比较方法的胚胎学即比较胚胎学,它是在描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胚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由低等到高等各个动物门类,涉及到动物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直到全部历程,而且还涉及到每个器官和系统。它一方面要说明同一或同类构造或器官在进化层次不同的动物中的生成过程以及形态上的异同点,同时还要根据各类动物在进化中的地位来说明不同构造或器官在它们个体发生中生成、改变、退化或消失的原因。
比较胚胎学的重要贡献在于:①使人们能够更深刻了解某一构造或器官发生的规律和意义;②加深认识系统发生与个体发生间相互制约关系;③为说明生物进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
早在 16世纪 H.法布里齐乌斯解剖并比较了人、鼠、猫、狗、牛、马和鱼、蛇等十多种动物的胚胎。这可以说是比较胚胎学的萌芽。1828年К.M.贝尔在《动物发生史──观察与思考》中,提出了贝尔定律,认为动物发生过程中,一般特征比特殊特征在胚胎中先出现。高等动物的胚胎和低等动物的胚胎有些相似,特别是发育的早期,但并不和这些动物的成体相似。从此奠定了比较胚胎学的基础。
19世纪中叶,随着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进展,胚胎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来自各方面的学术思想,更促进人们以比较方法研究胚胎。1848年比较解剖学家R.欧文提出同源和同功的概念。例如鱼类的胸鳍、鸟类的翅膀和哺乳类的前肢,其来源相同而功能不同,称为同源器官;鱼的鳃和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其来源不同但都是呼吸器官,功能相同,称为同功器官。这个概念对脊椎动物胚胎的比较研究有深刻影响。在无脊椎动物方面,A.O.科瓦列夫斯基于19世纪末分别叙述了扁虫、线虫、轮虫、箭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如海鞘和文昌鱼的胚胎发育、1846年J.P.弥勒不仅研究了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发育、变态以及出芽和匍匐枝等无性繁殖,而且已经提出了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有相互关系的思想的刍型。那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种类的资料,给无脊椎动物比较胚胎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影响较大的是E.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重演学说或生物发生律,认为个体发生是系统发生的简短的重演。这个学说发表后胚胎学家纷纷研究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以期由此找到论据,支持进化学说,这更促进了从比较和进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F.M.鲍尔弗在1880和1881年,通过比较文昌鱼、鲨鱼、两栖类和鸡等卵的类型、卵裂、体腔和消化道等形成的异同,写出了两卷《比较胚胎学》。于是比较胚胎学便日趋完善,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比较胚胎学虽是在描述胚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实验胚胎学和化学胚胎学资料的积累,必将导致对发育机制进行比较。例如关于原肠形成和形态发生运动,预定器官的分布、诱导作用和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的现有资料便可作为比较的基础。此外,随着对发育的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比较的研究也会在分子水平上展开。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动物发育的共性和各类动物的进化关系。
参考书目
B.I.Balinsky, An Introduction to Embryology,5th Ed., W. B.Saunders Co.,Philadelphia,1981.
J.Needhan,A.Hughes, A History of Embryology,2nd ed.,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9.
对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是从观察和描述一种或少数几种动物的胚胎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到不同门类中的许多种类。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基于描述方法的胚胎学称描述胚胎学,包括分门动物胚胎学和系统胚胎学;基于比较方法的胚胎学即比较胚胎学,它是在描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胚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由低等到高等各个动物门类,涉及到动物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直到全部历程,而且还涉及到每个器官和系统。它一方面要说明同一或同类构造或器官在进化层次不同的动物中的生成过程以及形态上的异同点,同时还要根据各类动物在进化中的地位来说明不同构造或器官在它们个体发生中生成、改变、退化或消失的原因。
比较胚胎学的重要贡献在于:①使人们能够更深刻了解某一构造或器官发生的规律和意义;②加深认识系统发生与个体发生间相互制约关系;③为说明生物进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
早在 16世纪 H.法布里齐乌斯解剖并比较了人、鼠、猫、狗、牛、马和鱼、蛇等十多种动物的胚胎。这可以说是比较胚胎学的萌芽。1828年К.M.贝尔在《动物发生史──观察与思考》中,提出了贝尔定律,认为动物发生过程中,一般特征比特殊特征在胚胎中先出现。高等动物的胚胎和低等动物的胚胎有些相似,特别是发育的早期,但并不和这些动物的成体相似。从此奠定了比较胚胎学的基础。
19世纪中叶,随着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进展,胚胎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来自各方面的学术思想,更促进人们以比较方法研究胚胎。1848年比较解剖学家R.欧文提出同源和同功的概念。例如鱼类的胸鳍、鸟类的翅膀和哺乳类的前肢,其来源相同而功能不同,称为同源器官;鱼的鳃和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其来源不同但都是呼吸器官,功能相同,称为同功器官。这个概念对脊椎动物胚胎的比较研究有深刻影响。在无脊椎动物方面,A.O.科瓦列夫斯基于19世纪末分别叙述了扁虫、线虫、轮虫、箭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如海鞘和文昌鱼的胚胎发育、1846年J.P.弥勒不仅研究了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发育、变态以及出芽和匍匐枝等无性繁殖,而且已经提出了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有相互关系的思想的刍型。那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种类的资料,给无脊椎动物比较胚胎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影响较大的是E.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重演学说或生物发生律,认为个体发生是系统发生的简短的重演。这个学说发表后胚胎学家纷纷研究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以期由此找到论据,支持进化学说,这更促进了从比较和进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F.M.鲍尔弗在1880和1881年,通过比较文昌鱼、鲨鱼、两栖类和鸡等卵的类型、卵裂、体腔和消化道等形成的异同,写出了两卷《比较胚胎学》。于是比较胚胎学便日趋完善,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比较胚胎学虽是在描述胚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实验胚胎学和化学胚胎学资料的积累,必将导致对发育机制进行比较。例如关于原肠形成和形态发生运动,预定器官的分布、诱导作用和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的现有资料便可作为比较的基础。此外,随着对发育的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比较的研究也会在分子水平上展开。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动物发育的共性和各类动物的进化关系。
参考书目
B.I.Balinsky, An Introduction to Embryology,5th Ed., W. B.Saunders Co.,Philadelphia,1981.
J.Needhan,A.Hughes, A History of Embryology,2nd ed.,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