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光慈菇
1)  Tulipa edulis
光慈菇
1.
Study on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Tulipa edulis (Miq.) Baker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s);
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施肥试验
2.
Study on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Tulipa edulis-planting density and sowing depth tests;
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栽培密度、深度试验
3.
Preliminary introduction observation study for the Tulipa edulis in Beijing area;
光慈菇引种北京的试验研究
2)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慈菇
1.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Against Cadmium-mediated Acute Liver Damage;
慈菇对镉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on expression of TNF-α mRNA in process of cadmium-induced acute liver damage.
目的 探讨慈菇对镉致大鼠急性肝损伤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
3)  pseudobulbus cremastrae seu pleiones
山慈菇
1.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plants of Pseudobulbus Cremastrae seu Pleiones and thei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山慈菇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Herbal Textual and Counterfeit Drug Authentication about Pseudobulbus Cremastrae seu Pleiones
山慈菇的本草考证及伪品鉴别
4)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山慈菇
1.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corm of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山慈菇Cremastra appendiculata化学成分
2.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通过文献追踪对山慈菇的临床应用、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综述中药山慈菇的研究近况。
5)  Shancigu
山慈菇
6)  sugared arrow head
糖慈菇
补充资料:蒋光慈(1901~1931)
      现代小说家、诗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之一。又名蒋光赤,并曾用蒋宣恒、蒋侠僧等名。安徽霍邱人。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在芜湖读中学时,积极参加当地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提倡新文化。并开始文学创作。1919年底到上海,入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去苏联留学,翌年 7月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旅苏期间所作诗歌集《新梦》,歌颂俄国十月革命。诗作情绪高昂,充满理想,怀念苦难的祖国,也寄予深切的希望,反映了"五四"后一代青年追求革命的激情。回国后,曾在上海大学任教,并与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一起提倡革命文学。此时写成诗集《哀中国》。由于目睹祖国现实中的黑暗,流露出一些失望与怅惘的情绪,但主要的仍是对黑暗的抨击和斗争的号召,并对革命前途作了深沉的思考,成为20年代的重要革命诗人之一。
  
  在写作《哀中国》的同时,蒋光慈开始以主要精力从事小说创作。1925年写成中篇《少年飘泊者》,作品通过对主要人物奇异复杂的经历的描写,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矛盾和群众的斗争。1926年所作短篇集《鸭绿江上》以各种不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民族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平。1927年4月初,蒋光慈写成中篇《短裤党》,小说主要描写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失败,最后勾勒了第三次起义胜利的景象,成为正面描写中国工人运动的最早的作品。蒋光慈这些小说迅速反映了现实中的重大斗争,表现了对被压迫者深切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激烈抗议。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这些小说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流露出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调。艺术上则注重思想感情的抒发,而忽视生活现实的具体刻画,着重人物"群像"的描写,而忽视个性的塑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光慈的思想产生了矛盾和苦闷。一方面表示要坚持斗争,另一方面又较多看到革命处于低潮的不利局面,对工农群众力量估计不足,情绪失望而悲愤,给他的创作带来不利影响。中篇小说《野祭》、《菊芬》、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等虽然仍着眼于当时的斗争现实,表现了分明的爱憎,但情绪较低沉,对前途缺乏信心。作者较多描写革命者的分化和退却,找不到正确的斗争方法,以至求助于暗杀等手段。1929年写成的《丽莎的哀怨》,对于流浪到上海的白俄贵族妇女流露出同情,受到革命文艺界的批评。
  
  这一时期,蒋光慈与钱杏邨、孟超等人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并主编《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随后又主编《海风周报》、《新流月报》等,大力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关于革命文学》等,在当时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1929年夏,蒋光慈东渡日本养病和写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并与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来往,从而充实了自己,对革命前途产生新的希望。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在描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分化时,力图写出他们的前途,寄希望于群众。
  
  自日本回国后,蒋光慈全力投入革命文艺工作。1930年初,主编《拓荒者》月刊。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选为候补常委。这一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它是作者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描写大革命前后湖南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奔向金刚山的过程。这在当时是崭新的题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是回到农村领导革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与蒋光慈以前小说中经常写到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不同,他们在农村革命深入的形势下进行斗争和锻炼,生活实感加强,性格也较可信。过去小说中的主观抒发已较多地为细致的客观描绘所代替,从而能更充分地表现出革命胜利的前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1931年蒋光慈因贫病逝世于上海。
  
  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蒋光慈是一位既倡导鲜明的文学理论,又有大量创作实践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理论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成长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