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蒋光慈
1)  Jiang Guangci
蒋光慈
1.
A Rebellious Pattern of Early Chinese and Korean Proletarian Fic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Jiang Guangci s and Choi So-Hae s Fictional Creation;
中朝早期普罗小说的抵抗模式——以蒋光慈与崔曙海小说创作比较为中心
2.
As the copy of the revolution novel and Jiang Guangci s representative work,The Roaring Soil displayed the background with desire when the countryside was being reformed its culture and history at that time,or the simple narrate when the author had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作为革命小说的范本,作为蒋光慈的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展示了当时农村被重构自身文化与历史时的欲望化场景以及作者对此体验和臆想后的"单纯"的叙述。
2)  Jiang Guang-ci
蒋光慈
1.
The Historical Example of Red Literary Classics——The Text Value and Influence from Roaring Land by Jiang Guang-ci on the Later Ages;
红色文学经典的历史范本——论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的文本价值与后世影响
2.
Russian Culture and the Duet Variation of JIANG Guang-ci s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俄苏文化与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二重变奏
3)  Jiɑng Guɑngci
蒋光慈(1901~1931)
4)  Jiang Guangci's pattern
蒋光慈模式
5)  Textual Research of Jiang Guangci Ancestral Home
蒋光慈祖籍丛考
6)  Tulipa edulis
光慈菇
1.
Study on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Tulipa edulis (Miq.) Baker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s);
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施肥试验
2.
Study on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Tulipa edulis-planting density and sowing depth tests;
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栽培密度、深度试验
3.
Preliminary introduction observation study for the Tulipa edulis in Beijing area;
光慈菇引种北京的试验研究
补充资料:蒋光慈

Jiang Guangci
蒋光慈


代小说家、诗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之一。又名蒋光赤,并曾用蒋宣恒、蒋侠僧等名。安徽霍邱人。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在芜湖读中学时,积极参加当地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提倡新文化。并开始文学创作。1919年底到上海,入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去苏联留学,翌年 7月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旅苏期间所作诗歌集《新梦》,歌颂俄国十月革命。诗作情绪高昂,充满理想,怀念苦难的祖国,也寄予深切的希望,反映了“五四”后一代青年追求革命的激情。回国后,曾在上海大学任教,并与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一起提倡革命文学。此时写成诗集《哀中国》。由于目睹祖国现实中的黑暗,流露出一些失望与怅惘的情绪,但主要的仍是对黑暗的抨击和斗争的号召,并对革命前途作了深沉的思考,成为20年代的重要革命诗人之一。
在写作《哀中国》的同时,蒋光慈开始以主要精力从事小说创作。1925年写成中篇《少年飘泊者》,作品通过对主要人物奇异复杂的经历的描写,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矛盾和群众的斗争。1926年所作短篇集《鸭绿江上》以各种不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民族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平。1927年4月初,蒋光慈写成中篇《短裤党》,小说主要描写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失败,最后勾勒了第三次起义胜利的景象,成为正面描写中国工人运动的最早的作品。蒋光慈这些小说迅速反映了现实中的重大斗争,表现了对被压迫者深切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激烈抗议。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这些小说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流露出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调。艺术上则注重思想感情的抒发,而忽视生活现实的具体刻画,着重人物“群像”的描写,而忽视个性的塑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光慈的思想产生了矛盾和苦闷。一方面表示要坚持斗争,另一方面又较多看到革命处于低潮的不利局面,对工农群众力量估计不足,情绪失望而悲愤,给他的创作带来不利影响。中篇小说《野祭》、《菊芬》、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等虽然仍着眼于当时的斗争现实,表现了分明的爱憎,但情绪较低沉,对前途缺乏信心。作者较多描写革命者的分化和退却,找不到正确的斗争方法,以至求助于暗杀等手段。1929年写成的《丽莎的哀怨》,对于流浪到上海的白俄贵族妇女流露出同情,受到革命文艺界的批评。
这一时期,蒋光慈与钱杏□、孟超等人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并主编《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随后又主编《海风周报》、《新流月报》等,大力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关于革命文学》等,在当时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1929年夏,蒋光慈东渡日本养病和写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并与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来往,从而充实了自己,对革命前途产生新的希望。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在描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分化时,力图写出他们的前途,寄希望于群众。
自日本回国后,蒋光慈全力投入革命文艺工作。1930年初,主编《拓荒者》月刊。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选为候补常委。这一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它是作者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描写大革命前后湖南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奔向金刚山的过程。这在当时是崭新的题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是回到农村领导革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与蒋光慈以前小说中经常写到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不同,他们在农村革命深入的形势下进行斗争和锻炼,生活实感加强,性格也较可信。过去小说中的主观抒发已较多地为细致的客观描绘所代替,从而能更充分地表现出革命胜利的前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1931年蒋光慈因贫病逝世于上海。
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蒋光慈是一位既倡导鲜明的文学理论,又有大量创作实践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理论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成长发展。
(吴子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