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minated continuous beam
层合连续梁
2) D-composite beam
双层连续组合梁
1.
However,the occurence of the D-composite beam gives a light and strong confidence to th.
然而,近些年来双层连续组合梁在欧洲的诞生为该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3) continuous laminated beam
叠层连续梁
4)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
连续组合梁
1.
Artificial neural ne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
人工神经网络在连续组合梁中的应用
2.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s with stiffened web are investigated.
研究了加肋腹板连续组合梁的横向连接刚度和强度。
3.
Local stability and lateral stability are two key factors that dominate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s.
连续组合梁的局部失稳和侧向失稳是影响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行设计规范对组合梁的稳定计算主要沿用钢结构梁的设计方法 ,与组合梁实际失隐情况不符。
5)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
连续叠合梁
1.
The analysis of re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forces on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
混凝土连续叠合梁中内力重分布探讨
6)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
连续结合梁
1.
Analysis on responses of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s in high-speed railways;
高速铁路连续结合梁的响应分析
2.
Using prestressed measures to deal with negative moment area of the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
用预应力措施处理连续结合梁中负弯矩区
3.
The reliability calibration of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s shows that to a continuous composite beam designed as composite section classes Ⅰ and Ⅱ and with 2 to 4 spans,its reliability,as a system,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C1(Eurocode 1) even though all sections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 4(Eurocode 4) and have a reliability index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4.
通过校验由等级Ⅰ,Ⅱ结合梁截面组成的2~4跨连续结合梁体系的可靠度发现,即使连续结合梁的各截面均按欧洲规范EC 4(Eurocode 4)设计,且各截面的可靠度指标满足欧洲规范EC1(Eurocode 1)不小于目标值4。
补充资料:连续梁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支座的梁。连续梁有中间支座,所以它的变形和内力通常比单跨梁要小,因而在工程结构(如桥梁)和机件中应用很广。
连续梁属静不定结构,可用力法求解其中的内力。具体方法是,对n跨连续梁(图1a),将它在每个内部支座处断开,化成n根简支梁,并以各支座处的弯矩Μi(i=1,2,...,n-1)为多余的未知内力,就得到一个力法的基本系统(图1b),而每个内部支座左右两根梁形成一个单位系统(图2)。
根据转角的连续条件,支座左右梁端的转角应该相等,即θ=θ,运用单位载荷法计算该转角,可得到力法的方程组。对于用同一材料制成的连续梁,这组方程为:
(i=1,2,...,n-1),式中Li为第i个跨的跨距;Ii为第i个跨上的梁截面的惯性矩(见截面的几何性质);i是第i个支座的单位系统中各外载荷(集中力、分布力、力矩)的函数,外载荷给定后,它就是确定的。由于每个方程中含有三个支座力矩,所以这个方程组称为三弯矩方程组,简称三弯矩方程。它的系数矩阵为三对角线矩阵。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三弯矩方程,便于在数学上求解(见变形分配法)。
最早得到三弯矩方程的是法国的 B.P.E. 克拉珀龙(1849)和H.贝尔托(1855),他们得到的方程组只适用于支座等高、跨距相等并受均布横向载荷的连续梁。后来德国的H.舍夫勒等人将方程组推广到支座不等高的情况。法国的J.布雷斯进一步又推广到跨距不等并且载荷任意分布的情况。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的K.A.恰利谢夫和美国的H.克罗斯为便于工程运用,又提出逐次近似的力矩分配法。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出用有限元法解连续梁的多种标准程序。
参考书目
S.铁摩辛柯、J.盖尔著,胡礼人译:《材料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S.Timoshenko and J.Gere,Mechanics of Materials,Van Nostrand Reinhold Co.,New York,1972.)
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连续梁属静不定结构,可用力法求解其中的内力。具体方法是,对n跨连续梁(图1a),将它在每个内部支座处断开,化成n根简支梁,并以各支座处的弯矩Μi(i=1,2,...,n-1)为多余的未知内力,就得到一个力法的基本系统(图1b),而每个内部支座左右两根梁形成一个单位系统(图2)。
根据转角的连续条件,支座左右梁端的转角应该相等,即θ=θ,运用单位载荷法计算该转角,可得到力法的方程组。对于用同一材料制成的连续梁,这组方程为:
(i=1,2,...,n-1),式中Li为第i个跨的跨距;Ii为第i个跨上的梁截面的惯性矩(见截面的几何性质);i是第i个支座的单位系统中各外载荷(集中力、分布力、力矩)的函数,外载荷给定后,它就是确定的。由于每个方程中含有三个支座力矩,所以这个方程组称为三弯矩方程组,简称三弯矩方程。它的系数矩阵为三对角线矩阵。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三弯矩方程,便于在数学上求解(见变形分配法)。
最早得到三弯矩方程的是法国的 B.P.E. 克拉珀龙(1849)和H.贝尔托(1855),他们得到的方程组只适用于支座等高、跨距相等并受均布横向载荷的连续梁。后来德国的H.舍夫勒等人将方程组推广到支座不等高的情况。法国的J.布雷斯进一步又推广到跨距不等并且载荷任意分布的情况。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的K.A.恰利谢夫和美国的H.克罗斯为便于工程运用,又提出逐次近似的力矩分配法。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出用有限元法解连续梁的多种标准程序。
参考书目
S.铁摩辛柯、J.盖尔著,胡礼人译:《材料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S.Timoshenko and J.Gere,Mechanics of Materials,Van Nostrand Reinhold Co.,New York,1972.)
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