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形态划分
1)  form partition
形态划分
2)  segmentation of market shape
市场形态划分
1.
Among the innovation of marketing of telecommunication carriers, regional marketing based on the segmentation of market shape has become the attention spo.
在运营商营销创新中,基于市场形态划分的区域化营销成为关注热点。
3)  Pattern of program
计划形态
4)  modality planning
形态规划
5)  dynamic partition
动态划分
1.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le learning time cost for traditional transformation based part of speech tagging method of Latin Mongolian,a dynamic partition algorithm was presented.
针对传统基于转换的词性标注方法中规则学习速度过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对训练语料库进行动态划分的算法。
2.
By running SPEC CPU2000 benchmarks,dynamic partition of cache could improve IPC by 8.
引入建立单独的监控电路的方法对cache进行最优的动态划分,有效解决了线程间cache访问互相污染的问题。
6)  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划分
1.
Partition-based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Design Patterns and Dynamic Partitioning;
基于划分的分布式环境:设计模式与动态划分
2.
And its new approach for generating distribution constraints by dynamic partitioning allows cells moving freely among the sub-regions.
提出了一种直角多边形布图区域内的基于动态划分的二次布局算法———DPRR·通过在传统的二次布局算法中引入一种新的圆盘划分和分布约束生成策略,解决了直角多边形布图区域里的单元布局问题,并且由于该算法在迭代优化过程中动态地划分电路并生成分布约束,且不限制单元在布图区域的不同部分间自由移动,所以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优化过程中出现的“局部最优”,从而达到更高的布局质量·对一些电路实例的测试和比较结果也证明DPRR是一种高效优良的布局算法,并且它十分适用于解决非矩形的直角多边形布图区域内的标准单元布局问题
补充资料:"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中国在1980~1984年实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俗称"分灶吃饭"财政体制。1980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这一体制的主要内容是:
  
  ①明确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即根据各种财政收入的性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分类分成的办法,将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调剂分成收入三类。属于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有:中央所属企业收入、关税收入和中央其他收入;属于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有:地方所属企业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和地方其他收入;属于中央与地方调剂分成的收入有:各地上划给中央部门集中管理的企业收入,20%划给地方财政,80%划给中央财政;工商税收作为调剂分成收入,分成比例根据各地区收支情况分别确定。
  
  财政支出按企业、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列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由地方管理的,列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另外,中央专项设置了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预算执行中发生的特殊问题,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和基本建设专项拨款等。
  
  ②合理确定收入、支出基数和调剂分成比例。依据上述收支划分范围,地方财政的收入、支出包干基数以1979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数确定。地方支出基数首先用地方固定收入抵顶;固定收入不足以抵顶支出基数,则划给调剂分成收入,然后再与支出基数比较,收入大于支出基数的按比例上交中央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基数的由中央财政给予定额补助。收入基数、支出基数和调剂分成比例确定以后,五年不变。
  
  ③对民族地区、大包干地区和北京、天津、上海三市不实行上述体制(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大包干"财政体制)。
  
  1983~1984年,这一体制进行了调整,将地方固定收入与调剂分成收入加在一起,与支出基数比较,计算出总额分成比例,实行比例包干。同时,将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的借款相应调整列入地方包干基数,调减了地方财政分成比例或减少了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定额补助数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