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极限承载力判断
1)  standard in determining pile's ultimate bearing ability
极限承载力判断
2)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极限承载力
1.
Determining and forecasting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based on cusp catastrophe theory;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
2.
The application of Grey Theory in the prediction of pil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灰色理论在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
3.
Analysis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patial steel tubular joint;
空间圆钢管相贯节点极限承载力分析
3)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极限承载力
1.
Rametric study of the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a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
钢管混凝土拱桥极限承载力的参数研究
2.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n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FST dumbbell shaped short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s;
钢管混凝土哑铃型轴压构件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3.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the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portal frame of light-weight steel structure at vertical symmetrical load;
竖向均载下轻钢门式刚架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4)  ultimate load
极限承载力
1.
Precasting ultimate load of single pile with gray system theortical model;
灰色模型预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2.
Modified lattice method for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dumbbell shap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eccentrically-loaded stub columns;
钢管混凝土哑铃形偏心受压短柱极限承载力的修正格构式算法
3.
Analysis of the Ultimate Load for Long Span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a Plate-Truss Composite Beam;
大跨度板桁结合主梁斜拉桥极限承载力分析
5)  ultimate strength
极限承载力
1.
A practical mechanical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ultimate strength of dent-damaged tubular structures;
带有损伤杆件的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计算的实用力学模型
2.
Modification on analysis models of ultimate strength of RC shear wall with opening;
钢筋混凝土开洞剪力墙极限承载力分析模型的改进
3.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ultimate strength of cast-steel joints;
铸钢支座节点极限承载力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6)  Ultimate capacity
极限承载力
1.
The ultimate capacity study of "V" model pier steel tube concrete arched bridge on the line for passenger transport railway;
客运专线中“V”型钢管混凝土拱桥极限承载力研究
2.
Experiment on ultimate capacity of columns confined with CFRP laminates;
GFRP片材约束柱极限承载力试验
3.
Finite element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design formula of ultimate capacity for overlapped CHS KK-joint with two chords;
空间KK型双弦杆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补充资料: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代表作。1790年德文版问世。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另二部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最后一部。在前两部《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理性认识和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则,认为世界分为现象界与物自体两个领域。前者受自然必然律支配,属理解力的认识范围;后者属道德意志范围,行使的是自由的道德律令。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既带知性性质,又带理性性质,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反思判断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两大领域,实现自然界的必然王国与道德界的自由王国的和谐,康德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之间建构一反思判断,最终完成了其先验论哲学体系,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在“美的分析”中,从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通、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从质上讲,“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讲,“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讲,“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也就是美的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同感受力”(又称“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书中还提出“纯粹美”和“依存美”(亦称“附庸美”)的区别,认为纯粹是自由的美,只在于形式,排斥一切利害关系,但不是理想美。理想美是“审美的快感与理智的快感二者结合”的一种美,即“依存美”。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与美作为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提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的概念。康德认为,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单纯的快感,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的对象既无形式又无限制,它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里,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并与人的理性观念密切相关,由此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重要命题。

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

书中亦论及艺术与天才等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科学工艺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天才的特征有四:即天才不循规蹈矩,具有独创精神;天才不是靠人传授的,只能从天才的作品中窥见法则;天才仅限于艺术领域,不赋予科学;天才的作品皆具有典范性,可做为他人模仿的范本。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康德(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