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复合掺杂材料
1)  compositely doped material
复合掺杂材料
1.
The present aspects of novel compositely doped materials research, configuration of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FC s components were described.
概述了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构件使用的新型复合掺杂材料研究及制备进展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热重法 (TG)与变温度X射线衍射对La1-xSrxMn1-yCoyO3、La1-x-zSrxCazMn1-yCoyO3复合掺杂钙钛矿结构氧化物的固相烧结合成过程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些将来应重点研究的问
2)  doped electrode material
掺杂复合电极材料
3)  material adulteration
材料掺杂
4)  doped material
掺杂材料
5)  composite doping
复合掺杂
1.
Influence of composite doping on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NiCuZn ferrite;
复合掺杂对NiCuZn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2.
A modified cathode material of LiNi1/3Co1/3Mn1/3O2 with the layered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composite doping with F and Si ions under oxygen atmosphere using (Ni1/3Co1/3Mn1/3)(OH)2 as the precursor obtained by co-precipitation method.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Ni1/3Co1/3Mn1/3)(OH)2为前驱体,在氧气氛中合成了层状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用F、Si离子复合掺杂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
3.
0-10 mol% nano-Sm2O3,nano-ZrO2(3Y) powder was used as raw materials for composite doping.
0-10%)的纳米Sm2O3粉进行复合掺杂。
6)  Co-doping
复合掺杂
1.
Studies on the Co-doping Modified Spinel LiMn_(1.98)Cr_(0.02)O_(4-y)Cl_y;
复合掺杂改性的尖晶石LiMn_(1.98)Cr_(0.02)O_(4-y)Cl_y的研究
2.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pinel LiMn_2O_4 with Li and Al co-doping
Li、Al复合掺杂的尖晶石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
3.
The co-doping modified spinel LiMn1.
<正>采用改进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阴阳离子复合掺杂改性的锂离子电池尖晶石结构正极材料LiMn1。
补充资料: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composition effect of composite materials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Composition effeet of Com-Posite materials复合材料特有的一种效应,包括线性效应和非线性效应两类。 线性效应包括平均效应、平行效应、相补效应和相抵效应。例如常用于估算增强体与基体在不同体积分数情况下性能的混合率,即 Pc一巧几+VmPm式中Pc为复合材料的某一性质,乃、几分别为增强体和基体的这种性质,VR、Vm则分别是两者的体积分数。这就是基于平均效应上的典型事例。另外关于相补效应和相抵效应,它们常常是共同存在的。显然,相补效应是希望得到的而相抵效应要尽可能避免,这个可通过设计来实现。 非线性效应包括乘积效应、系统效应、诱导效应和共振效应、其中有的己经被认识和利用,并为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很大自由度;而有的效应则尚未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乘积效应即已被用于设计功能复合材料。如把一种具有两种性能互相转换的功能材料X/y(如压力/磁场换能材料)和另一种Y/Z的换能材料(如磁场/电阻换能材料)复合起来,其效果是(X/D·(Y/Z)二X/Z,即变成压力/电阻换能的新材料。这样的组合可以非常广泛(见表)。系统效应的机理尚不很清楚,但在实际现象中已经发现这种效应的存在。例如交替迭层镀膜的硬度远大于原来各单一镀膜的硬度和按线性棍合率估算的数值,说明组成了复合系统才能出现的性质。诱导行为已经在很多实验中发现,同时这种效应也在复合材料的乘积效应┌──────┬──────┬──────────┐│甲相性质 │乙相性质 │复合后的乘积性质 ││ X/y │ Y/Z │沙到豹·(Y/公一义您 │├──────┼──────┼──────────┤│压磁效应 │磁阻效应 │压敏电阻效应 │├──────┼──────┼──────────┤│压磁效应 │磁电效应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 │场致发光效应│压力发光效应 │├──────┼──────┼──────────┤│磁致伸缩效应│压阻效应 │磁阻效应 │├──────┼──────┼──────────┤│光导效应 │电致效应 │光致伸缩 │├──────┼──────┼──────────┤│闪烁效应 │光导效应 │辐射诱导导电 │├──────┼──────┼──────────┤│热致变形效应│压敏电阻效应│热敏电阻效应 │└──────┴──────┴──────────┘复合材料界面的两侧发现,如诱导结晶或取向,但是尚未能利用这种效应来主动地设计复合材料。两个相邻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机械的或电、磁的共振,这是熟知的物理行为。复合材料是多种材料的组合,如果加以有目的性的设计,肯定可利用这种共振效应,但是目前尚未加以研究。(吴人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