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ree zone non-uniformity theory
三区不均匀理论
2) homogenization theory
均匀化理论
1.
Algorithm of topology optimization based on homogenization theory;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拓扑优化算法研究
2.
Studyon themechanicpropertiesoffunctionalgradient materialbased on homogenization theory;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功能梯度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
3.
Simulate Study of Effective Mechanics Properties for Nonwoven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Based on Homogenization Theory;
基于均匀化理论非编织碳/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值研究
3) homogenization
[,həʊmədʒənaɪ'zeɪʃən]
均匀化理论
1.
A homogenization-based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y of unidirectional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is presented.
建立了基于均匀化理论的单向纤维复合材料粘弹性性能预测方法。
2.
Starting from the weak form of virtual displacement equations, the homogeniza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for linear elastic problems.
在线弹性范围内,根据均匀化理论,并结合有限元方法推导出适用于二维周期性结构的均匀化的有限元格式(Homo FEM),计算出不同相对密度下的规则蜂窝结构的等效弹性模量Ee和泊松比νe。
3.
The effect of bone substance loss and change of the bone microstructur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nce llous bone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homogenization theory.
利用均匀化理论研究了骨量丢失和微结构改变对松质骨力学性质的影响,得到结论:(1)骨量丢失初期弹性模量下降的速度较快,大约是骨量丢失速度的2倍。
4) mean field theory
均匀场理论
1.
Scaling theory for block copolymer micelle system and its comparisons with mean field theory;
嵌段共聚物球形胶束体系的标度理论及其与均匀场理论的对比研究
5) uniformity theory
均匀度理论
1.
Based on the uniformity theory, the concept of "instantaneous chaometry" was defined with the total volume of monopolized spheres.
在均匀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独占球总体积定义了瞬时混沌强度(instantaneouschaometry),并且证明了周期和渐近周期轨道的瞬时混沌强度为0,混沌轨道的瞬时混沌强度恒大于0。
6) uneven texture
不均匀肌理
补充资料:K区理论
分子式:
CAS号:
性质:用以阐明或预示多环芳烃分子结构与致癌活性之间羊绒的一种理论。20世纪50年代Pullman等人应用休克尔(Huckell)的分子轨道理论于多环芳烃的结构与生理活性的关系,提出了K区理论。把多环烃分子分为K区和L区结构。K区是多环芳烃分子中双键特性最强的区域,如菲的9,10位置,苯并蒽的5,6位置;而蒽的9,10位置和苯并蒽的7,12位置则称为L区,此区的2个碳原子具有最高的自由价数,属非活化性的。当K区的复合定域能小于3.31β,L区的复合定域能大于5.66β时,则此多环芳烃将具有致癌活性。根据此理论计算了当时已知的37个多环芳烃的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到20世纪60年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多环芳烃致癌活性实验结果,用此理论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如二苯并[def.mno]屈按计算应有活性,实际上却没有。另外,计算结果预言萘并[8,1,2-cde]并四苯和萘并[1,2,3,4-def]屈没有活性,而实际上它们分别为中等致癌和显著致癌活性物质。K区理论的缺陷是由于当时缺乏多环芳烃在生物体中实际代谢过程的充分资料,而没有考虑到代谢作用往往不发生在K区,以致使理论计算结果与许多事实不符。
CAS号:
性质:用以阐明或预示多环芳烃分子结构与致癌活性之间羊绒的一种理论。20世纪50年代Pullman等人应用休克尔(Huckell)的分子轨道理论于多环芳烃的结构与生理活性的关系,提出了K区理论。把多环烃分子分为K区和L区结构。K区是多环芳烃分子中双键特性最强的区域,如菲的9,10位置,苯并蒽的5,6位置;而蒽的9,10位置和苯并蒽的7,12位置则称为L区,此区的2个碳原子具有最高的自由价数,属非活化性的。当K区的复合定域能小于3.31β,L区的复合定域能大于5.66β时,则此多环芳烃将具有致癌活性。根据此理论计算了当时已知的37个多环芳烃的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到20世纪60年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多环芳烃致癌活性实验结果,用此理论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如二苯并[def.mno]屈按计算应有活性,实际上却没有。另外,计算结果预言萘并[8,1,2-cde]并四苯和萘并[1,2,3,4-def]屈没有活性,而实际上它们分别为中等致癌和显著致癌活性物质。K区理论的缺陷是由于当时缺乏多环芳烃在生物体中实际代谢过程的充分资料,而没有考虑到代谢作用往往不发生在K区,以致使理论计算结果与许多事实不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