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追忆报警
1)  record and alarm
追忆报警
2)  oil spill alarm
溢油追踪报警器
3)  recall [英][ri'kɔ:l]  [美][rɪ'kɔl]
追忆
1.
Recalling History and Addicting Desire:Nanking and Yangzhou in Tang's Poem——A Study on Chiang-Nan City Culture
历史追忆与现世沉迷:唐诗中的金陵与广陵——以江南城市文化圈为研究视阈
2.
Rereading LI Ni s the Song of the Eagle 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mankinds existence,helps discover new meanings of the image of the "Eagle" and the "South",and profound disclosure of human life predicament: Human life lingers over pursuing and recalling.
从现代人类生存的角度重读丽尼的《鹰之歌》,将发掘主体意象“鹰”和“南方”以新的意义,进一步的开掘中发现了一种人生困境:人生——在追求和追忆之间徘徊。
4)  recollection [英][,rekə'lekʃn]  [美]['rɛkə'lɛkʃən]
追忆
1.
In modern cultural collisions,Shen Congwen has continually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his novels,reflecting all the social phenomena appearing during his absence from,and his return to,West Hunan through imagination and recollection.
在现代文明的冲突中,沈从文的创作内涵不断扩大,反映了他走出湘西、想象追忆湘西及至重返湘西的全部社会生活资源,记录了当时下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历史痕迹,从而拓展了现代乡土文学的边界。
2.
The French writer Marcel Proust reproduced rich emotions and nature in his full length novel In Search of Lost Time by way of unconscious recollection, which formed a unique literary style and school, exerting a great influence upon modern literary school.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以无意识的追忆再现了丰富的情感和自然 ,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文学流派 ,对现代文学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5)  retrospect [英]['retrəspekt]  [美]['rɛtrə'spɛkt]
追忆
6)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avoidance algorithm
追尾报警-避撞算法
1.
On this basis,a TTC strategy was utilized to design the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avoidance algorithm,inclu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its warning-avoidance activation logic and statistically computation of its warning-avoidance threshol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driver abnormal behaviors.
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追尾报警-避撞算法能够体现不同类型的驾驶员特性,有效提高汽车追尾报警-避撞系统的可接受性。
补充资料: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
【诗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1],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
【注释】:
[1]:左“革”右“录”。

原题: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锦襜突骑 ”,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 ,汉箭朝飞金仆姑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 ”;胡革录,箭袋。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娖 ,谨慎貌;胡革录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两说皆可通 ,今取前说。
“汉箭”句 ,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 ,一“追 ”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 ;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 ,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 :“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 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 ”,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出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