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显性德育
1)  visible moral education
显性德育
2)  dominant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显性德育课程
3)  dominant education
显性教育
1.
I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want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efficiently,they should do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dominant education and recessive education.
思政教师要充分而有效地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综合研究,有的放矢地激发教师与学生这对双元主体成功实现交相互动,促使学生主体所趋向的客体与教师主体所指向的客体趋于一致,并形成线性并轨,进而唤起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为性和自主性,实现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2.
The dominant education is the main method and channe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transmit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values of socialist country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give university students’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o instruct their dailylife.
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传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导向和生活指导等作用。
3.
In the reality,the task of Marxism popularity duty is mainly carried through the dominant education,the direct and outside way.
教育在文化的内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说,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显性教育,即一种直接的、外显的方式进行的,而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得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产生了逆反、排斥心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行。
4)  explicit education
显性教育
5)  poetic moral education
诗性德育
1.
Comparing Morality to Jade ——A special subject of poetic moral education;
以玉比德——诗性德育的一个专题
2.
In this article,almost all the small bits of brilliant Chinese bamboo culture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poetic moral education is raised as a special subject.
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
6)  hidden moral education
隐性德育
1.
Compared with the explicit moral eduction,the features of hidden moral education are the following:invisible implementation modes and definite education purposes;potential contents and ample carriers;long-term and immeasurable impact.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
补充资料:德育心理学
      研究学生品德的心理成分,揭示其形成过程和规律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的教育心理学分支。
  
  中国先秦时期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德育心理问题有所阐述。但直到19世纪末叶,西方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科学实验,从而揭开了德育心理研究的帷幕。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H.哈茨霍恩和M.A.梅伊分别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为现今德育心理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从50年代末以后,西方德育心理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三派理论,即以皮亚杰和L.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以A.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以E.埃里克森为代表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苏联心理学界一直把道德品质作为个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德育心理学研究在苏联直到40年代以后才有了真正的发展。近些年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对德育心理研究的兴趣更为强烈,他们的注意中心已转到与个性的道德品质直接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来。在苏联,指导德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也已形成,以Α.Н.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个性理论和以Л.И.包若维奇为代表的活动-动机理论具代表性。
  
  德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并揭示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如何成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向的过程;影响这种转化过程的内外因素;促进这一转化的方式和条件。德育心理学还要研究揭示品德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新质,并据以划分品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并依据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每一年龄阶段中品德培养的目标。揭示符合心理学规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少数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提供矫正和预防的措施,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所要研究的道德品质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放在设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找出内在的必然规律;另一类是通过个案调查、教师的经验总结、班务会和团队活动、学生档案等等多种途径去取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类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还应根据研究的主题,灵活运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