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mply with reform
顺应变革
2) change with the stream
顺时应变
3) pressure-dependent compliance
压变顺应性
6) accommodation
[英][ə,kɔmə'deɪʃn] [美][ə'kɑmə'deʃən]
顺应
1.
Assimilation & Accommodation in Modern Teaching;
现代教学中的同化和顺应
2.
As a part of the translator s overal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s constructed by continuous 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or aesthetic practice.
文学译者理解过程中的美感来源于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原作相互作用时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文学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其整体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在译者的审美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建构起来的,其建构过程经历了群体性建构和个体性建构两个阶段。
3.
Then,by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nguistic failures and assimilation study strategy and accommod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chema theory,it makes tentative analyses and evalua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work to FLT in China.
从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失误与同化、学习策略与顺应、知识的获得与图式理论以及认知发展阶段与外语学习的临界期等问题的探讨,对其理论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做出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在理解与发展其理论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补充资料:顺应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或当生物迁入新环境时,生物对现有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过程(见生态适应)。这种生理适应是环境条件逐渐诱导的结果,有利于生物本身的生存。顺应在生物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动物界表现尤为突出。常见的顺应现象包括温度顺应、干旱顺应和光顺应等。
温度顺应最常见。气温随季节变化,在北温带秋季气温逐渐转冷,生物逐渐适应温度的下降并增强对冬季寒冷的抵抗能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促使生物复苏,生物对夏季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逐渐提高。生活在温度较低环境中的生物,与生活在温度较高环境中的同类相比,其耐受低温的能力强,而抗高温的能力则较弱。在夏季松树的耐寒力比在冬季差得多。在夏季骤遇-8℃的温度松树立即死亡,而在冬季可耐受-30℃。对鱼来说,在夏季8月的致死高温是35.8℃,但在冬季则是29℃。
生物对温度的顺应是有阈限的,即不能超过它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温度顺应可改变生物的初始致死温度(见临界温度),也影响对致死温度的耐受时间。26℃的水温是鲟鱼的致死高温。生活在 5℃条件下的鲟鱼转移至26℃环境中,造成半数个体死亡的时间不足 1小时;生活在15℃条件下的鲟鱼则为 6.5小时。温度顺应的生理机制还不清楚,生物体内部酶系的改变可能是一个因素。
生物具有可塑性,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便顺应了新的环境特点,从而保证种群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但这个可塑性,也即这个顺应能力,实际上仍是遗传的,因此不同物种才表现出不同的顺应能力,而顺应能力的种间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对于任一物种而言,特别是陆生生物,环境总在变化;一年中有冷暖循环干湿交替的季节变化,而生物个体还可扩散至条件迥异的地区。故而经长期自然选择保留下的物种,大多具有一定的顺应能力。
驯化一词常指生物对人工条件的适应过程,但就生理机制而言,与顺应相同。黄粉甲幼虫在30℃下生活,其初始致死高温是42℃。如果在实验室内将它在37℃条件下驯化24小时,其初始致死高温便提高到44℃。中国北方的鹿经人工驯化后可在南方生活。
温度顺应最常见。气温随季节变化,在北温带秋季气温逐渐转冷,生物逐渐适应温度的下降并增强对冬季寒冷的抵抗能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促使生物复苏,生物对夏季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逐渐提高。生活在温度较低环境中的生物,与生活在温度较高环境中的同类相比,其耐受低温的能力强,而抗高温的能力则较弱。在夏季松树的耐寒力比在冬季差得多。在夏季骤遇-8℃的温度松树立即死亡,而在冬季可耐受-30℃。对鱼来说,在夏季8月的致死高温是35.8℃,但在冬季则是29℃。
生物对温度的顺应是有阈限的,即不能超过它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温度顺应可改变生物的初始致死温度(见临界温度),也影响对致死温度的耐受时间。26℃的水温是鲟鱼的致死高温。生活在 5℃条件下的鲟鱼转移至26℃环境中,造成半数个体死亡的时间不足 1小时;生活在15℃条件下的鲟鱼则为 6.5小时。温度顺应的生理机制还不清楚,生物体内部酶系的改变可能是一个因素。
生物具有可塑性,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便顺应了新的环境特点,从而保证种群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但这个可塑性,也即这个顺应能力,实际上仍是遗传的,因此不同物种才表现出不同的顺应能力,而顺应能力的种间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对于任一物种而言,特别是陆生生物,环境总在变化;一年中有冷暖循环干湿交替的季节变化,而生物个体还可扩散至条件迥异的地区。故而经长期自然选择保留下的物种,大多具有一定的顺应能力。
驯化一词常指生物对人工条件的适应过程,但就生理机制而言,与顺应相同。黄粉甲幼虫在30℃下生活,其初始致死高温是42℃。如果在实验室内将它在37℃条件下驯化24小时,其初始致死高温便提高到44℃。中国北方的鹿经人工驯化后可在南方生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