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ypersonic spacecraft
高超声速航天器
2) hypersonic cruise vehicle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
1.
Based on system performance,guided by an object-oriented method,an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design system of a hypersonic cruise vehicle was built through VC++.
从总体性能指标角度出发,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基于Visual C++开发了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气动布局优化软件。
2.
An airframe/propulsion system integrated design o f hypersonic cruise vehicle overall performance analysis model is set up.
建立了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机身/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模型,对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机体/推进系统设计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和设计参数取值域界定方法,确定了各设计参数的影响等级并对设计参数取值域进行了划分。
3) boost-cruise vehicle
高超声速助推-巡航飞行器
1.
Based on rocket-boost launching mode,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between takeoff mass and range as well as propellant specific impulse and payload were deduced for three kinds of hypersonic vehicles,including ballistic vehicles,boost-glide vehicles and boost-cruise vehicles.
基于火箭助推的发射方式,推导出弹道式飞行器、高超声速助推-滑翔飞行器及高超声速助推-巡航飞行器的起飞质量与航程、燃料比冲和载荷之间的解析关系,为总体设计初期快速估算飞行器起飞质量提供了方法。
4) hypersonic vehicle
高超声速飞行器
1.
Optimization of glide trajectory for a hypersonic vehicle;
高超声速飞行器滑行航迹优化
2.
Heat flux measurement test of the hypersonic vehicle;
高超声速飞行器测热试验研究
3.
Fuzzy adaptive control for hypersonic vehicle via Backstepping method;
基于Backstepping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模糊自适应控制
5) Hypersonic weapon
高超声速武器
1.
Hypersonic weapon will tak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pace-sky counterstrike in the future,it will produce important effects on battle mode,progress and result.
速度是武器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超声速武器技术是武器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自隐身技术问世以来在军事技术方面最重要的进展。
2.
An simulation model and analytical method on attack-defense countermine of hypersonic weapon and surface-to-air missile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文中建立了高超声速武器与典型地空导弹防御系统的攻防对抗仿真模型与分析方法,通过蒙特卡洛打靶法计算地空导弹对高超声速武器的命中概率,进而得到在不同条件下高超声速武器的突防概率,并分析了影响突防能力的主要因素。
3.
The main part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orrelative plans of hypersonic weapons using the air-breathing propulsion system of the major military powers.
简要介绍了高超声速飞行的概念,重点介绍了各主要军事大国在采用吸气式推进的高超声速武器系统方面的相关计划及近期发展动态,最后在总结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6) hypersonic cruise missile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
1.
Method Research on Trajectory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Hypersonic Cruise Missile;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弹道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
2.
Aimed at the complex dynamic course of combat engagement,a framework for hypersonic cruise missile combat engagement simulation is established.
针对攻防对抗这一复杂的动态过程,建立了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攻防对抗仿真体系,并在此体系框架下,分别给出了作战环境模型、结果评判模型和进攻方与防御方的交战仿真模型。
3.
In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hypersonic cruise missiles,the evaluation of the missile combat effectiveness is necessary to avoid excessive index in the missil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在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概念设计阶段,为了避免对某些性能指标要求过高,需要对其作战效能进行评估与分析。
补充资料:高超声速流动
流体的流动速度远大于声速的流动。对于细长体,一般指来流马赫数≥5的流动。高超声速流动有许多不同于超声速流动的特点。
研究简史 高超声速流动的理论研究, 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钱学森和郭永怀对高超声速相似律(见空气动力学小扰动理论)的研究。60年代中期是高超声速流动无粘近似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高超声速粘性流动理论是在一般边界层理论基础上,引进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边界层传热传质、化学反应、烧蚀等特点发展起来的。这些无粘和粘性流理论是在研究和制造高速飞行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高超声速流动数值研究在50年代后期开始勃兴,在无粘流复杂流场计算和粘性流计算(包括有化学物理变化和烧蚀的数值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
特点 高超声速流动具有高马赫数和大能量,因而具有许多重要特点。
流动图像 高超声速飞行器基本外形有钝头体、尖薄细长体和钝头细长体等几种。对应于这些不同外形的绕流流动图案是十分复杂的。对于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在钝头体前有一道强烈的弓形激波,激波前为未经扰动的气流,激波层很薄,激波与物面之间形成高旋度的流动,物体身后形成高超声速尾迹,在流场内尚有各种内伏激波或膨胀波(见压缩波)。钝头细长体绕流流场更为复杂,激波紧接物面,外形细长,靠近物面为一熵层,激波和熵层之间为一般高超声速流动。熵层为一很薄的剪切层,它顺着流动方向较快地淹没于边界层之中,在实验中较难辨认。
流体动力特点和物理化学特点 高超声速流动具有一些流体动力特点,如高超声速绕流的激波层很薄;尖薄细长体绕流具有小扰动特点;钝头体驻点附近的流动具有常密度的近似特性等。这些特点可给无粘流理论分析提供简化假设,但同时也带来了超声速流动所没有的复杂性:在高超声速流动中即使在小扰动条件下,无粘流的运动方程也不能线性化,强激波后的流场是有旋的非等熵流动,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现象比较严重。高速大能量气流经过激波的强烈压缩而滞留下来,或者与物体表面发生强烈摩擦,气体温度可升高到数千开。在高温下气体分子受到激发,还会发生离解、电离、辐射等物理化学变化。物体表面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材料烧蚀,形成复杂的多相流,出现严重的边界层传热传质现象。因此气体介质的热力学特性、输运特性、能量传递和转换以及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十分复杂。流体动力特点和物理化学特点虽然可以分开研究,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
研究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高超声速无粘流动理论 主要研究流动规律、流场参量和飞行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包括相似律),薄激波层理论,驻点流动解,激波膨胀波法,钝头细长体绕流和熵层理论,绕流流场数值解和牛顿撞击理论等等。
高超声速粘性流动理论 主要研究激波与边界层之间的相互干扰,边界层传热传质,介质的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热力学特性和输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烧蚀,非平衡流动,高超声速尾迹等等。物理化学变化对流动的影响往往是局部的,因此,不具备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也可得到无粘流场的基本特征,但物理现象对流场的局部细节有强烈的影响,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起着控制流场的作用。
高超声速流动的实验研究 用高超声速风洞、激波管、电弧加热器等实验装置研究流动规律、流动介质的变化以及气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重返大气层物体进入高空比较稀薄的大气层时的流动问题,要用稀薄气体动力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对于具有高温特点的高超声速流动,要用高温气体动力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参考书目
W.D. 海斯、R.F. 普洛布斯坦著,严宗毅、孙菽芬译:《高超音速流理论》,第一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W.D. Hayesand R.F. Probstein, H ypersonic Flow Theory,Vol.1,Academic Press,New York,1959.)
研究简史 高超声速流动的理论研究, 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钱学森和郭永怀对高超声速相似律(见空气动力学小扰动理论)的研究。60年代中期是高超声速流动无粘近似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高超声速粘性流动理论是在一般边界层理论基础上,引进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边界层传热传质、化学反应、烧蚀等特点发展起来的。这些无粘和粘性流理论是在研究和制造高速飞行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高超声速流动数值研究在50年代后期开始勃兴,在无粘流复杂流场计算和粘性流计算(包括有化学物理变化和烧蚀的数值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
特点 高超声速流动具有高马赫数和大能量,因而具有许多重要特点。
流动图像 高超声速飞行器基本外形有钝头体、尖薄细长体和钝头细长体等几种。对应于这些不同外形的绕流流动图案是十分复杂的。对于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在钝头体前有一道强烈的弓形激波,激波前为未经扰动的气流,激波层很薄,激波与物面之间形成高旋度的流动,物体身后形成高超声速尾迹,在流场内尚有各种内伏激波或膨胀波(见压缩波)。钝头细长体绕流流场更为复杂,激波紧接物面,外形细长,靠近物面为一熵层,激波和熵层之间为一般高超声速流动。熵层为一很薄的剪切层,它顺着流动方向较快地淹没于边界层之中,在实验中较难辨认。
流体动力特点和物理化学特点 高超声速流动具有一些流体动力特点,如高超声速绕流的激波层很薄;尖薄细长体绕流具有小扰动特点;钝头体驻点附近的流动具有常密度的近似特性等。这些特点可给无粘流理论分析提供简化假设,但同时也带来了超声速流动所没有的复杂性:在高超声速流动中即使在小扰动条件下,无粘流的运动方程也不能线性化,强激波后的流场是有旋的非等熵流动,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现象比较严重。高速大能量气流经过激波的强烈压缩而滞留下来,或者与物体表面发生强烈摩擦,气体温度可升高到数千开。在高温下气体分子受到激发,还会发生离解、电离、辐射等物理化学变化。物体表面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材料烧蚀,形成复杂的多相流,出现严重的边界层传热传质现象。因此气体介质的热力学特性、输运特性、能量传递和转换以及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十分复杂。流体动力特点和物理化学特点虽然可以分开研究,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
研究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高超声速无粘流动理论 主要研究流动规律、流场参量和飞行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包括相似律),薄激波层理论,驻点流动解,激波膨胀波法,钝头细长体绕流和熵层理论,绕流流场数值解和牛顿撞击理论等等。
高超声速粘性流动理论 主要研究激波与边界层之间的相互干扰,边界层传热传质,介质的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热力学特性和输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烧蚀,非平衡流动,高超声速尾迹等等。物理化学变化对流动的影响往往是局部的,因此,不具备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也可得到无粘流场的基本特征,但物理现象对流场的局部细节有强烈的影响,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起着控制流场的作用。
高超声速流动的实验研究 用高超声速风洞、激波管、电弧加热器等实验装置研究流动规律、流动介质的变化以及气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重返大气层物体进入高空比较稀薄的大气层时的流动问题,要用稀薄气体动力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对于具有高温特点的高超声速流动,要用高温气体动力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参考书目
W.D. 海斯、R.F. 普洛布斯坦著,严宗毅、孙菽芬译:《高超音速流理论》,第一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W.D. Hayesand R.F. Probstein, H ypersonic Flow Theory,Vol.1,Academic Press,New York,195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