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ukacs
卢卡奇
1.
An Outline of SUN Bo-kui s View on Lukacs——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SUN Bo-kui s Death;
略论孙伯鍨先生的卢卡奇观——孙伯鍨先生逝世三周年祭
2.
Art,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Humanity Regain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rt thinking between Lukacs and Adorno;
艺术是人性复归的重要途径——卢卡奇与阿多诺艺术思维路径比较研究
3.
A Comparison between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and Lukacs’ Materialization Theory;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之比较
2) Lukács
卢卡奇
1.
The Evaluation of the Early Overall Ideology of Lukács;
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思想评介
2.
The Road to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WT4BZ]Hegel s logic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Lukács thought;
通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道路——黑格尔对早期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逻辑影响
3.
The Historical Consecution of Georg Lukács Reification Theory;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历史逻辑
3) Lucaks
卢卡奇
1.
The concept of history s evolution: Marx and Lucaks;
历史概念的流变:马克思与卢卡奇
2.
Analysis of Marx s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Lucaks Theory of Materialization;
马克思的异化观与卢卡奇物化观之比较
3.
Lucaks Doctrine of Reific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Consumer Culture;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兼论其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4) Georg Lukacs
卢卡奇
1.
Georg Lukacs Answer : How to Acquire True Social Cognition;
正确的社会认识何以可能:卢卡奇的回答
2.
Class Consciousness Theory of Young Georg Lukacs and Its Current Value;
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探微
5) Gyrgy Lukacs (1885~1971)
卢卡奇,G.
6) against Lukacs
反对卢卡奇
补充资料:卢卡奇
卢卡奇(1885~1971) 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1885年4月13日生于布达佩斯,1971年6月4日卒于同地。毕业于匈牙利大学,曾三度去德国学习。1918年匈牙利革命爆发后参加匈牙利共产党。1919年任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文化人民委员,同年底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1930~1945年侨居莫斯科。1945年匈牙利解放后回国,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1956年任纳吉政府的文化部长。1967年被重新承认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 卢卡奇青年时代的世界观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他的思想发生转变,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对工人阶级持同情态度,对工人运动采取国际主义的立场。20年代初,他在政治上倾向于“左”的宗派主义,受到列宁的批评。他的哲学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受到当时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批判。为此,他一度检讨。居留莫斯科期间,他致力于马列著作的研究。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他的观点有过变化,曾积极参加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晚年,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和“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他的思想又发生转变,批判苏联当时的政治制度,主张“重新确立苏联革命后最初几年的无产阶级民主”。卢卡奇因《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而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该书关于物质和意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同传统的解释相对立,主张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因素是异化和把它变成无产阶级意识的过程,革命斗争的目的在于废除异化和实现“真正的人性”。 美学是卢卡奇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他认为人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对象都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人的审美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在与劳动的发展、与人征服周围环境以及通过劳动对人自身的改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理解。他把模仿看作是艺术的决定性源泉。他肯定了模仿中的主观成分,并努力去揭示艺术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辩证关系。还在结构范畴上对审美与科学反映作出了区分。他指出,特殊性是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一个中间范畴,具有沟通两者的性质。在审美中,既不能脱离现象的个别性,又必须包摄本质的普遍性。艺术作品要成为人的内在心理与外在世界的有机统一,成为人的人格与他在世界上的命运的有机统一。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正是特殊性范畴的主宰,也正是审美构成的拟人化本质。著有《心灵与形式》、《当代话剧发展史》、《小说理论》、《历史和阶级意识》、《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史论》、《哥德及其时代》、《青年黑格尔》、《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等。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