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chanics theory
力学理论
1.
Based on the harmonic conditions of deformation and the mechanics theory,a series analytical formula for the pile-soil stress ratio,distribution of axial force and relationship of loading-settlement has been obtained by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flexible pile with rigid pile capping.
基于变形协调条件,运用力学理论,对带台柔性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到了桩土应力比、桩身轴力分布及荷载-沉降关系等系列解析算式。
2) theoretical mechanics
理论力学
1.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for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力学改革与实践
2.
Develop on internet tutorial courseware for the course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on the basis of basic conception;
基于基本概念的理论力学网络自学辅导课件的研制
3) theory mechanics
理论力学
1.
For the reduction of amount of teaching hours of theory mechanics, some effective methods have been put into execu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通过理论力学教学实践,针对现在理论力学教学课时数减少的现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通过对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理论力学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Based on the general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e have conducted, in the field of theory mechanics, audacious exploration and reform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ystem, in the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an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ies.
结合当前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对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3.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 the theory mechanics possesses the active significance.
多媒体教学在理论力学中的运用具有积极意义。
4) thermodynamics theory
热力学理论
1.
The thermodynamics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nergy consumption were applied to study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of short-fibre composites under repeated low velocity impact.
运用热力学理论和最小耗能原理,研究了反复低速冲击下短纤维复合材料的能量耗散与损伤演变,给出了冲击循环下材料耗散能表达式,建立了与复合材料割线模量降低率相关的损伤变量表达式和损伤演变方程。
5) Kinetic theory
动力学理论
1.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tion and energy of electron beam are derived by use of kinetic theory.
利用动力学理论得到了电子平衡态分布函数以及环形束流的径向位置和通道内电磁场的自洽解。
2.
Kinetic theory of sideband instability for an electromagnetic pump free-electron laser (EM-FEL) without a guided magnetic field has been developed by applying Vlasov-Maxwell equations and integration along the unperturbed orbit.
本文从Vlasov-Maxwell方程出发,利用沿未扰轨道积分的方法,建立了无引导磁场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EM-FEL)的动力学理论。
3.
Based on this ensemble,multi-time correlated kinetic theory of nonand uniform system may be derived rigorously.
依此系综,多时间关联的非均匀体系和均匀体系的关联动力学理论可以严格地建立起来。
6) thermodynamic theory
热力学理论
1.
From the viewpoint of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 theory, considering the generalized thermodynamic driving force X which is (-u/T) as the driving potential of mass transfer, the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the externa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during convective drying process in porous media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was performed.
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出发,以广义热力学力作为传质过程驱动势,建立了描述多孔介质恒速干燥阶段外部对流传热传质过程的热力学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值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同时,还将计算结果与传统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更能反映过程的物理本质。
2.
The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建立了神经网络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给出了神经网络熵产生率,稳定条件及应用实例。
补充资料:潮汐静力学理论
自从I.牛顿用引潮力解释潮汐运动之后,潮汐动力的基本问题已经清晰,但用牛顿的理论直接研究海洋中的潮汐问题时,遇到非常复杂的数学困难。为此,必须将海洋所占据的空间区域,理想化为它具有简单的几何形状。1740年,D.伯努利从静力学平衡的角度出发,假设地球表面都被海洋所覆盖,而且海面在任何时刻都能够保持与重力和引潮力的合力处处垂直。这种理想化了的海洋潮汐,称为平衡潮。伯努利的这种学说,称为平衡潮学说。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潮汐理论,为潮汐静力学理论。这是继牛顿之后第一个提出的潮汐理论。
由此理论得到,地球表面由月球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为
式中γ为地球半径的平均值,θ为月球的天顶距,M 为月球的质量,E 为地球的质量,D为月-地距离,哹 为月-地平均距离,m 为长度单位"米"。由太阳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也有类似的表达式。
如果在公式中取D =哹,且当θ=0°或180°时,=0.356米,而当θ=90°或270°时,=-0.178米,这表明平衡潮面在对着月球和背着月球的地点形成高潮,而在矢径与地球和月球的中心连线垂直的地点,形成低潮。对固定地点来说,由于地球自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月中天时刻每天约推迟50分钟,因此潮汐在一个太阴日(平均约24时50分)内通常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高潮和低潮发生的时刻,平均每天都推迟50分钟。
每逢朔日或望日,月球和太阳在天球上的经度差不多相等或相差180°,此时太阴潮和太阳潮叠加的结果,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大,称为大潮。若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大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达0.78米。每逢上弦和下弦,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的经度大致相差90°,此时因太阴潮和太阳潮互相削弱的效果最大,就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小,称为小潮。如果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小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低达0.29米。实际上,对太阴潮和太阳潮来说,哹/D 的极大值分别为1.071和1.017,其立方分别为1.23和1.05,故太阴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657米,太阳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258米,两者之和应为0.915米,这是平衡潮的潮差能够达到的最大值。
大洋里许多岛屿的大潮差大多接近1米。例如:中国台湾东岸的火烧岛附近的大潮差约为 1米;夏威夷群岛火奴鲁鲁一带的最大潮差约为0.9米。 这都接近于从平衡潮理论算出的数值。但在陆架海区,由于潮波能量的集中,因而潮差往往比上述数字大得多。例如:中国杭州湾的澉浦,曾测得最大潮差为8.93米;北美洲芬迪湾的潮差在世界上最大,大约比杭州湾大一倍。
为了说明潮汐的周期和振幅的变化,在前面公式中引入月球天顶距θ与月球赤纬δ、当地纬度φ和月球时角A 的关系,则前面的太阴平衡潮公式可化为
对于太阳平衡潮来说,也有类似的表达式。此公式表明,太阴平衡潮具有 3种基本周期:半日周期、全日周期和长周期。就时角A而言,对地球上任何地点来说,由于月球和太阳都约有360°的时角变化,2A在一日之间有720°的变化,故第一项为半日周期项,它的振幅与cos2δ 成正比,而月球的δ 变化范围为0°~±28.6°,故cos2δ变化于0.77~1.00之间,因此对一定地点来说,太阴(太阳)半日潮的高(低)潮的时间主要决定于时角,但月-地(日-地)距离和月球 (太阳)赤纬对潮差也有一定的影响。式中第二项的时角为全日周期项,但是对于月球来说,sin2δ大约具有周期为半个月的变化,而对于太阳则具有周期为半年的变化。在赤纬为0°时,全日周期项为零;当赤纬不为零时,除赤道外,在地球上其他各点,半日潮和全日潮同时存在,叠加的结果,就出现日潮不等的现象。随着赤纬的增大,日潮不等的现象更加显著,在赤纬达极值时最为突出。公式的第三项不包括时角,仅由赤纬决定。对于月球,其周期约为半个月;对于太阳,则为半年。这都属于潮汐变化中的长周期部分。
平衡潮学说虽能定性地说明潮汐的周期变化和不等现象,但实际的海洋潮汐是一种复杂的波动现象(潮波),属于流体动力学范畴,其运动规律不是静力学理论所能阐明的。
由此理论得到,地球表面由月球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为
式中γ为地球半径的平均值,θ为月球的天顶距,M 为月球的质量,E 为地球的质量,D为月-地距离,哹 为月-地平均距离,m 为长度单位"米"。由太阳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也有类似的表达式。
如果在公式中取D =哹,且当θ=0°或180°时,=0.356米,而当θ=90°或270°时,=-0.178米,这表明平衡潮面在对着月球和背着月球的地点形成高潮,而在矢径与地球和月球的中心连线垂直的地点,形成低潮。对固定地点来说,由于地球自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月中天时刻每天约推迟50分钟,因此潮汐在一个太阴日(平均约24时50分)内通常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高潮和低潮发生的时刻,平均每天都推迟50分钟。
每逢朔日或望日,月球和太阳在天球上的经度差不多相等或相差180°,此时太阴潮和太阳潮叠加的结果,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大,称为大潮。若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大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达0.78米。每逢上弦和下弦,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的经度大致相差90°,此时因太阴潮和太阳潮互相削弱的效果最大,就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小,称为小潮。如果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小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低达0.29米。实际上,对太阴潮和太阳潮来说,哹/D 的极大值分别为1.071和1.017,其立方分别为1.23和1.05,故太阴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657米,太阳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258米,两者之和应为0.915米,这是平衡潮的潮差能够达到的最大值。
大洋里许多岛屿的大潮差大多接近1米。例如:中国台湾东岸的火烧岛附近的大潮差约为 1米;夏威夷群岛火奴鲁鲁一带的最大潮差约为0.9米。 这都接近于从平衡潮理论算出的数值。但在陆架海区,由于潮波能量的集中,因而潮差往往比上述数字大得多。例如:中国杭州湾的澉浦,曾测得最大潮差为8.93米;北美洲芬迪湾的潮差在世界上最大,大约比杭州湾大一倍。
为了说明潮汐的周期和振幅的变化,在前面公式中引入月球天顶距θ与月球赤纬δ、当地纬度φ和月球时角A 的关系,则前面的太阴平衡潮公式可化为
对于太阳平衡潮来说,也有类似的表达式。此公式表明,太阴平衡潮具有 3种基本周期:半日周期、全日周期和长周期。就时角A而言,对地球上任何地点来说,由于月球和太阳都约有360°的时角变化,2A在一日之间有720°的变化,故第一项为半日周期项,它的振幅与cos2δ 成正比,而月球的δ 变化范围为0°~±28.6°,故cos2δ变化于0.77~1.00之间,因此对一定地点来说,太阴(太阳)半日潮的高(低)潮的时间主要决定于时角,但月-地(日-地)距离和月球 (太阳)赤纬对潮差也有一定的影响。式中第二项的时角为全日周期项,但是对于月球来说,sin2δ大约具有周期为半个月的变化,而对于太阳则具有周期为半年的变化。在赤纬为0°时,全日周期项为零;当赤纬不为零时,除赤道外,在地球上其他各点,半日潮和全日潮同时存在,叠加的结果,就出现日潮不等的现象。随着赤纬的增大,日潮不等的现象更加显著,在赤纬达极值时最为突出。公式的第三项不包括时角,仅由赤纬决定。对于月球,其周期约为半个月;对于太阳,则为半年。这都属于潮汐变化中的长周期部分。
平衡潮学说虽能定性地说明潮汐的周期变化和不等现象,但实际的海洋潮汐是一种复杂的波动现象(潮波),属于流体动力学范畴,其运动规律不是静力学理论所能阐明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