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自积分式罗果夫斯基电流线圈
1)  Self-integral rogowski current coil
自积分式罗果夫斯基电流线圈
2)  Rogowski coil
罗果夫斯基线圈
1.
Measurement of transient current in high-voltage and power system using Rogowski coil;
罗果夫斯基线圈测量高电压及电力系统中的暂态电流
3)  measurement / Rogowski coil
测量/罗果夫斯基线圈
4)  Rogowski coil
罗戈夫斯基线圈
1.
Measurement of radial beam current by double Rogowski coils;
采用罗戈夫斯基线圈诊断径向束流
2.
Ferromagnetic nanomaterials is used to made magnetic core of Rogowski coil,a pulse current transducer sensor with perfect amplitud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and wide frequency bandwidth for power transformer partial discharge(PD) monitoring is developed in the paper.
采用铁磁纳米复合材料制作罗戈夫斯基线圈的磁芯,研制了具有最优幅频特性的宽频带脉冲电流传感器,用于测量变压器局部放电信号;并设计了一种前置放大电路,适用于对微小(几个毫伏)、宽频带(1 K~10MHz)的局放信号的放大。
5)  Rogowski coil
罗科夫斯基线圈
1.
The measuring method of heavy plused current and the design of Rogowski coil were discussed.
对脉冲电流的测量方法以罗科夫斯基线圈的设计过程进行了阐述,对罗科夫斯基线圈设计过程中的骨架材料以及绕线材料选择的问题,分别进行介绍,同时分析了提高罗科夫斯基线圈互感系数的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验对脉冲电流进行了测量。
2.
A Rogowski coil has been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discharging current of the plasma dynamic accelerator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recently.
基于最新研制的脉冲运行装置——等离子体驱动微小碎片加速器的诊断需求,设计了罗科夫斯基线圈及其信号处理电路;对线圈的测量原理、线圈结构及电子线路方案设计、静电屏蔽等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和介绍,并对测量结果结合线路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同时对误差来源进行了讨论。
3.
A wide band low current transducer is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Rogowski coil.
为测量陡脉冲小信号,经磁芯选择、参数优化研制了一种罗科夫斯基线圈宽带微电流传感器。
6)  Rogowski coil
罗柯夫斯基线圈
1.
Rogowski coil of detecting Compton electron beam in radiation environment;
辐射环境中探测Compton电子束流的罗柯夫斯基线圈
2.
A Rogowski coil and a capacitive voltage divider are used as current sensor and voltage sensor respectively in the transducer and optic fibers are used to transmit signal.
该互感器以罗柯夫斯基线圈作为电流传感元件,以电容分压器作为电压传感元件,以光纤作为信号传输通道,借助有源电子调制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电流、电压的测量。
3.
The basic theory of Rogowski coil current transformer is presented.
介绍了由罗柯夫斯基线圈组成的电流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设计了一种通过VCO实现的V F转换电路。
补充资料:沃罗夫斯基,В.В.
      俄国革命家、政论家、文学批评家。生于莫斯科一波兰工程师家庭。在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求学时加入大学生革命小组,1894年起为"莫斯科工人联盟"成员。不久以革命活动遭到囚禁(1897~1899)和流放(1899~1902),1902年流亡国外。1903年后属于布尔什维克派,先后为列宁的《火星报》撰稿,参加《前进报》和《无产者报》等的编辑工作。1905至1911年为敖德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南方局组织者之一。1912年再次被流放。1915年后在国外从事革命工作。十月革命后先后任驻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全权大使(1917~1919)、驻意大利大使(1921~1923)。1923年参加洛桑会议时被白匪杀害,遗体葬于莫斯科红场。
  
  沃罗夫斯基学识渊博,通晓6种欧洲语言。文学评论约占他的论著四分之一,是其著述主要部分。他的批评活动于19世纪末在流放地开始,而其开展则主要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他利用这一武器来配合政治斗争。在《战后之夜》(1908)、《论现代派的资产阶级性》(1908)、《巴扎罗夫和沙宁》(1909)、《列奥尼德·安德列耶夫》(1910)等文中,他批判现代派和颓废派所宣扬的享乐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指出文学上的反动只是重复社会上的反动思想;这些文学冒充进步或革新纯系神话,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所产生并为他们"自我慰藉所需要的腐烂的果实";而作者的反人民的倾向必然毁灭自己的创作才华。在1908至1912年发表的关于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皮萨列夫等评论中,他捍卫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优良传统,阐明他们同自由主义贵族的本质区别,反对当时自由派利用他们为自己张目。沃罗夫斯基要求文学从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中反映其主导的趋势。他肯定契诃夫、布宁、库普林等旧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能够描绘生活中"基本的、最重要的特征",具有认识意义;同时指出他们只看到社会过程的前一半,即旧事物的瓦解,却忽视这个过程的后一半,即新事物的诞生。他认为,能表现新兴的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的,只有无产阶级作家。他欢迎并捍卫革命"海燕"高尔基,并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来分析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的发展(《论马·高尔基》,1902;《马克西姆·高尔基》,1910)。虽则他在这方面的论述中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再论高尔基》,1911;《两个母亲》,1911),但总的说来,却为高尔基研究以至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贡献。
  
  沃罗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开创者。他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和党性,断言任何作家必然具有倾向性,批评所谓创作"自由"和"纯艺术"的虚伪性,并有力地证明进步或反动的世界观在文学真实反映现实上的正负作用。他的评论文章具有强烈的论战性质,同时表现出透彻的逻辑和细腻的鉴赏力。在中国,30年代就翻译介绍过他的文集,新近又出版了他的《论文学》一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