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烈度监控
1)  intensity controlling
烈度监控
2)  temperature monitoring
温度监控
1.
Food safety a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of food in the circulation in low temperature;
食品安全与食品低温流通中的温度监控
2.
Development of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dielectric spectrum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LabVIEW;
基于LabVIEW的温度监控与介电谱测试系统研制
3)  Temperature control
温度监控
1.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temperature control, automatic level adjusting an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was realized.
为保证试验质量,提高试验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对金属材料高温强度试验室三大系统,即温度监控系统、试验机杠杆自动调平系统,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为蠕变试验室的远程控制打下基础。
4)  SCADA
调度监控
1.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Ethernet Network in SCADA of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Iron & Steel Industry;
无线以太网在钢铁企业水处理厂调度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5)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监控调度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ffic and transport, the need of the GPS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quality becomes higher.
本文通过对一般GPS车载监控系统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新的GPS监控调度和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方法。
6)  temperature monitor
温度监控
1.
Development of temperature monitor bridge for braking resistor;
桥式制动电阻温度监控装置的研制
2.
A temperature monitor system with KingView software based on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组态王温度监控系统
3.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course,the real-time temperature monitoring for one foundation slab of mass concrete is made,the temperature changes inside the concrete are timely detect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to control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asured data.
在施工过程中,对某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进行实时温度监控,从而及时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实测数据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温差。
补充资料: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 ,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造成的地裂

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造成的地裂

表:中国地震烈度表

表:中国地震烈度表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D0984_4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力造成的,而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