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黄河水利工程
1)  hydraulic works of Yellow River
黄河水利工程
2)  Huanghe Xiaolangdi Water Project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1.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uanghe Xiaolangdi Water Project,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lolgy excavated the Xiwan site in Mianchi county in 1999.
1999年,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渑池县西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3)  Yellow River Longkou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工程
1.
Yellow River Longkou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Gravel System High Slope Presplit Blasting Test and Application;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砂石系统高边坡预裂爆破试验及应用
4)  water supply of Yellow River Project
黄河工程供水
5)  the key water projects at the Three Gorges on the Yangtze River and at Xiaolangdi on the Yellow River
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6)  project of the Yellow River
黄河工程
补充资料:黄河水利史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 9个省区,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源地。由于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它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自孟津以下因"善淤",形成地上河;筑堤后则"善决,善徙"。近人统计在1949年以前的2000多年来平均三年两次决口(统计资料有缺略,实约每年一次),不堵就形成改道。黄河决口泛滥常北侵海河水系,南入淮河流域,造成河流在黄淮海大平原上迁徙。针对它的特性,自古兴水利就注意水沙并用:用水有供水、灌溉、通航,用沙有浑水淤灌和放淤等;除水害,在上中游要防止水土流失,在下游要防止洪水为灾。黄河的兴利除害,在历史上几乎占中国水利事业的一半,尤以下游防洪用力最多。黄河水利史可分四期,四期的共性是上、中游兴农田水利,下游泛滥多灾,用堤防修堵加以治理。
  
  
  早期成就  自大禹治水(约公元前21世纪)至东汉王景治河(公元69),这一时期黄河北流与海河水系相混(图1)。相传禹之前有共工氏及禹父鲧以堤堵水失败。洪水滔天,在下游横流。居民迁居丘陵,以水产动植物为主食。
  
  大禹治水  禹以疏导为主,排洪入海,获得成功。居民才下居平原,种植五谷。《禹贡》叙述禹河故道,大致在太行山东麓,斜向东北,至今天津附近入海。此后水灾记载不多。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决宿胥口(今河南淇县东南),是有记载以来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入海口南移。这一时期两岸堤防不多,河流呈漫流状态。到战国时下游东岸的齐国,西岸的赵魏各距河25里筑堤防洪,是下游有系统堤防之始。
  
  秦汉的防洪  由于有了堤防,河道迅速淤高,秦汉时已成为地上河。又由于河滩地常被垦占,筑围堤防洪,形成堤中有堤,堤线曲折不合理,西汉自公元前168年起,180年中大决口12次以上。防洪措施首先是堵口修堤。秦统一全国后曾整顿河川堤防。西汉堵口最有名的是瓠子堵口,汉武帝亲率群臣参加施工。其次是建始四年(公元前29)大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淹4郡32县。次年河堤使者王延世用立堵法堵口,以竹笼装石合龙成功。堤防已出现了石堤,主要在今河南北部。到西汉末年,政治混乱,长期决溢失修,黄河汴渠混流;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又大决魏郡(今河北南部),形成了第二次大改道。直至东汉王景治河,才修堤千余里,固定了新道。
  
  另一特点是维持多道分流。当时黄河由今郑州北,向东北分流为济水,向东有鸿沟运渠;由今河南北部向东有分支漯水。自瓠子决口后,相继有瓠子河、屯氏河、鸣犊河等决口分流,其余还有不少一二年的决口分流,直至西汉末东汉初的大片漫流。
  
  重要河工在今河南北部有挑流石激(挑水坝),在贝丘(在今山东临清县南)附近曾裁弯取直。
  
  在救灾措施方面,建始四年大决,淹32县、15万顷农田。大司农(地位相当于现代部长)主持救灾,调动500只漕船,徙97000居民到高地避水。
  
  治河方略  西汉自武帝以后,有不少人提出治河方策,以贾让治河三策最著名。平帝时曾召集能治河者百余人开会讨论,提出各种方案。如听其自然漫流、多道分流、大改道、设滞洪区、复禹故道等。大司马史张戎指出:黄河一石水而六斗泥,建议春夏枯水时集中水流冲刷淤积。东汉初也有不少争议,讨论是恢复东北故道,还是任它向东南泛滥。
  
  农田水利  以上中游较多。先秦灌渠以今太原市南汾水支流晋水上的智伯渠为最早(见彩图)。公元前453年筑渠首堰。稍后有引漳十二渠,漳水当时是黄河支流。更下游今山东境内有汶水、济水等灌区。
  
  
  关中灌渠发达。秦修郑国渠(见郑白渠);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兴修最多,大渠如引泾水的白公渠、引渭水的成国渠、引洛水的龙首渠等。这些灌渠都引浑水灌溉,水沙并用。武帝时还引汾水最下游及附近黄河水淤灌垦种,但未成功。
  
  上游多屯田水利,自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宁夏至河西走廊,用兵卒60万人以上戍边屯田开发水利。宣帝时(公元前73~前49)推广到湟水流域。
  
  黄河航道及引黄运渠  《左传》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自秦都雍(今凤翔南)大规模运输粮食,经渭水至黄河入汾水至晋都绛(今翼城东)。后此,至战国开菏水、鸿沟、汴渠以至西汉开漕渠,构成了自长安东至钱塘江的东西大运河西段(见中国运河史)。航道中黄河三门峡险段,鸿嘉四年(公元前17)曾开凿底柱,未成功。东汉都洛阳,开阳渠通洛水入黄河。这样,两汉都城都可以经黄河入汴渠,经泗水、邗沟及江南河道通向钱塘江流域。
  
  治黄和黄河水利的再发展  王景治河后到北宋末年(公元70~1127),在这期间有900多年,下游河道大致走今河道之北,在今利津县境入渤海,已与海河水系分开 (图2),下游有汴渠和济水分支。到北宋庆历八年(1048)决向北流,经过了80年的摆动过渡期改向南流,入泗夺淮。
  
  
  修防及治河  王景治河后,至三国末近200年中有决溢记载八九次,后此300多年中,黄河流域大乱,下游即无修防,亦无决溢记载(仅各有不明确的记载一二次)。有人认为是王景的成绩,有人认为是因上游植被较好,淤决减少等。这时下游居民稀少,河道多分支,通连湖泊,大水记载不少,但从未指明是黄河水,可能由于堤防失修,洪涝混合,不易分辨。唐代修复堤防,隋、唐300多年中有二十几次决溢,后期渐多。五代时平均两年多一次决溢,修防也不少。
  
  北宋治河最勤。北宋 168年中平均一二年一次决溢,修防制度严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河道水文已有较多认识。每月汛水都有专名。沿下游有埽工险段几十、近百处。堵口、 修堤、 护岸等工程技术已有总结提高。但治水方针不明确,先主修遥堤,又主分流,后争河道路线。景佑元年(1034)河决澶州(治今濮阳)横陇埽,东北流称横陇河道,在京东故道(王景河道)之北。庆历八年(1048)决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商胡埽,至今天津东入海,称为北流,后人指为第三次大改道。宋人第一次挽北流回横陇失败。嘉祐五年(1060)河又自大名向东分一支,称二股河或东流,自今天津境入海。以后主张北流或挽河东流的两派争论激烈。曾经两次挽河回东流,认为北流会有碍北边御辽兵的边防,最后失败还是自行北流。用人力大改黄河河道,这是新的尝试。
  
  农田水利  东汉只维修旧渠。三国魏曾修引沁水的枋口堰,延长引渭的成国渠和筑临晋陂引洛水灌溉。北魏在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开屯田水利。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在今青铜峡西岸开艾山渠,灌田四万顷。西魏、北周兴关中水利,筑富平堰,延长郑国渠入洛水(当时郑国渠的下游古渠道似已湮没),于武功县修六门堰,扩大渭水灌区,重开龙首渠及开黄河东岸灌渠等。
  
  隋唐黄河水利超过秦汉,形成高?薄K宄蹩识?(582)于今凤翔北引杜阳水溉田数千顷。后数年重修沁水灌区,开利民渠及温润渠。唐代前期,自湟水以下直至河套,曾大兴屯田水利。后期内蒙古引黄尚有延化、咸应、永清等渠,宁夏亦有不少引黄大渠。水利和农业的开发至宋代成为西夏建立政权的经济基础。关中郑白渠在唐代极受重视,开升原渠引渭水、千水是灌田、漕运两用渠。又曾引洛及黄河水灌韩城县田6000顷等。唐代汾水、涑水、沁水等水利远过前代,沁水在河南灌田至5000顷,汾水在新绛有13000顷的大灌区。
  
  唐代后期已大规模引汴渠浑水淤灌及放淤肥田。北宋熙宁中(1068~1077)大兴水利,曾试行大规模放淤,黄、汴是最重要的水源,还利用过晋陕一带山洪淤灌。但北宋的北方灌溉较隋、唐衰退。
  
  航运  东西大运河及南北大运河的形成及改建都与黄河有关,并以它为主要水源之一。三门峡河段因航运需要,隋、唐曾多次整治。唐开元29年(741)曾于北岸开凿开元新河,试行通航,但不甚成功。
  
  治黄由治水发展到水沙兼治  南宋初(1127)至清咸丰五年(1855) 700多年中黄河下游南侵泗、睢、涡、颍等淮河支流,夺淮入海(图3)。前期常分散漫流无固定分支,主流亦常改道,多放任不治,或仅局部修整。至后期(晚明以后)始提出以河治河"束水攻沙",变治水为水沙兼治,有划时代的意义。
  
  
  金、元局部修防  南宋建炎二年(1128)掘滑州黄河防金兵,水由南北清河(泗、济)入海。后南北多次决改,北流淤断,只剩由徐州一带入泗、入淮一支,南夺淮河,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金代百余年中仅三四十年有局部修防。明昌五年(1194)河决阳武,清人胡渭指为第四次大改道,与史实不符。金亡时(1234)蒙古兵掘黄河淹进入开封的宋兵,水流至杞县分三支由颍、涡、汴等河入淮。元代八九十年间修治以防护城邑为主,下游河道南北摆动,南至今安徽境,北至山东西南部。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堵白茅决口(在今曹县境),挽河走徐州入泗旧道,维持了不及十年,仅堵口技术有成就。
  
  明清束水攻沙固定河道 明弘治五年至八年(1492~1495)黄河在河南金龙口和黄陵岗决口,向北冲断山东张秋运河,清人胡渭指为黄河第五次大改道,但不明显。堵口后为了防止北决冲毁运道,北岸修大堤防御,南岸开支河分流。到隆庆、万历时,徐州以上两岸大堤已经形成。潘季驯治河主张固定河道,以堤束水,以水攻沙。他的后任则主张分黄导淮。清康熙时靳辅继承发展潘季驯的治河方略,维持了几十年的小康局面。
  
  清代重视治黄,维持固定河道,修防制度完备,但乾隆以后河工贪污成风,平均一年多一次决溢,每次堵口往往用银数百万两至一二千万两。直到咸丰五年改道入大清河,形成现在的河道。
  
  农田水利  元明曾修引泾及引沁灌渠,但灌溉面积日益减少。元明清兴修宁夏水利,规模较大(见宁夏古灌区)。清道光以后民间兴修内蒙古河套灌渠(见后套八大渠),复兴内蒙古水利。
  
  治黄新方略的提出  清咸丰五年(1855)至民国末年(1949),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西方技术全面引入,开始酝酿治水新局面,成为现代大发展的前奏。
  
  水灾及回河争议  咸丰五年河决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北至山东由大清河入海,一般称为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此次改道后,先在鲁西南漫流近20年才逐渐修成堤防,形成河道,后在运河以东大清河段年年决口。山东主张堵塞决口恢复旧道。更多的人认为应走新道。清中叶就有人提出过改走新道利多弊少。这一争议直至光绪十三年(1887)河决郑州,南流入淮,次年堵筑后,才告结束。民国 30多年中决溢100余次。至1938年抗日战争时掘郑州花园口堤,黄河又南流入淮,造成广大灾区,1947年始堵复,南流了9年。
  
  治河新方略及新措施  自晚清酝酿到民国初期李仪祉等提出治黄新方略,要求上中下游兼顾,综合开发利用;治沙要上中游保持水土等。实施时要采用一些新手段,如光绪十五年(1889)即开始用新法测黄河图,次年完成河南以下河图。1919年在陕州和洛口设水文站,以后又进行模型试验,开展科研,培育人才等。
  
  农田水利采用新技术  自1931年起李仪祉等倡导复兴关中水利,始采用现代技术修建一系列灌渠(见关中八惠)。山东河南曾在黄河上建虹吸管放淤。
  
  

参考书目
   傅泽洪撰录:《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黎世序等纂修:《续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