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粘性泥石流
1)  viscous debris flow
粘性泥石流
1.
2-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viscous debris flows;
二维非恒定粘性泥石流运动堆积的数值模拟
2.
Impact force calculation of viscous debris flow based momentum conservation;
基于动量守恒的粘性泥石流冲击力计算
3.
Stress-strain properties of viscous debris flow and determination of volocity parameter;
粘性泥石流体的应力应变特性和流速参数的确定
2)  debris flow surges
粘性泥石流体阵性流
1.
An approach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stress behavior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viscous debris flow surges;
根据这种应力过冲特征 ,通过剪切面上粘性泥石流体启动高度的推导 ,以及粘性泥石流体准静摩擦角 ,正压力 ,动摩擦系数的测定和演算 ,对比其粘性泥石流体阵性流计算值和观察值 ,基本相似 ,平均相对误差为 - 5 。
3)  viscosity mud-flow
粘性泥流
1.
If transformed the loess from landside to viscosity mud-flow in that region.
甘肃榆中碱沟泥流,是黄土地区由滑坡转化为粘性泥流的典型实例。
4)  viscous debris flow
黏性泥石流
1.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al data of viscous debris flows with hyper-concentration , distinct causes of formation for different graded bedding in debris flow deposits have been analyzed by use of its rheology and the ratio of flow plug .
根据高浓度黏性泥石流的观测资料 ,应用不同类型黏性泥石流的流变特性和流体结构的分类指标—流核比 ,对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中的混杂层、筛积层和粗化层理结构进行了成因差异分析。
2.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ritical grain size of viscous debris flow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principle;
通过在云南蒋家沟实施6组现场泥石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沟道的泥石流分界粒径处在5~6mm之间,与前人成果基本相符,同时分析了分界粒径与最小能量耗损和容重之间的变化规律,即分界粒径随着最小能坡损失和容重的增加而呈缓慢的增大趋势等,为建立了非均质黏性泥石流动力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5)  non-viscous debris flow
稀性泥石流
1.
Sediment-intercepting effect of slit dam on non-viscous debris flow:experimental stud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单切口坝对稀性泥石流的拦砂性能——试验研究与比较分析
6)  paroxysmal mud-rock
阵性泥石流
1.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ediment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paroxysmal mud-rock flow in Jiangjiagou gully;
蒋家沟阵性泥石流输沙特性初步分析
补充资料:冰川泥石流
      发育在现代冰川和积雪边缘地带,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洪水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常发生在增温与融水集中的夏、秋季节,晴、阴、雨天均可产生。与暴雨泥石流相比,冰川泥石流具有规模大、流动时间长等特征。世界上有10多个国家遭受冰川泥石流灾害,有的国家开展了防治研究。
  
  形成条件  较陡的地形,大量的冰碛、冰水沉积物和充沛的水量是形成冰川泥石流的主要条件。如中国西藏东南部古乡冰川谷中贮有4亿立方米的冰碛,上部冰川和积雪区突然增加的消融水或冰湖溃决水,居高临下地冲蚀冰碛,形成1953年特大的古乡泥石流。据观测,触发泥石流的冰川融水比平时水量要大4~5倍,冰湖溃决水量常达100~1000万立方米。
  
  类型  按引起冰川泥石流的水源划分:①冰雪融水型泥石流。由于急剧增温,冰川、积雪强烈消融洪水冲蚀冰碛物所形成,此类泥石流分布较普遍。②冰雪融水与降雨混合型泥石流。由降雨促进冰雪融化或直接供水所形成,在海洋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区常见。③冰、雪崩消融型泥石流。由地震等引起的雪崩或冰崩消融所酿成。如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使26条冰川同时发生大规模冰崩泥石流,最大的泥石流总量达250万立方米。④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由冰川湖水量突增,或冰川末端冰内、冰下排水系统疏通以及冰崩落入导致溃决而产生。
  
  按泥石流体的物理性质划分:①粘性泥石流,容重达1.8~2.3吨/米3,粘度大于3泊,呈十分粘稠的泥石流体。②稀性泥石流,容重1.4~1.8吨/米3,粘度小于3泊,具有紊流特征。
  
  分布  主要分布在急剧消退的现代冰川区。如苏联高加索山和外伊犁山,美国太平洋沿岸山区、阿拉斯加和南美洲委内瑞拉西北部的山区。中国冰川泥石流分布广泛,在东经102°以西的10多个山系中均有发育,大体分为3个区:①海洋性冰川泥石流区,包括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和横断山等冰川区。该区泥石流发生频繁、规模大,如古乡泥石流自1953年暴发以来迄今不断,最多的一年发生85次,最长的流动时间达63.5小时。②亚大陆性冰川泥石流区,包括喀喇昆仑山、阿尔泰山、天山西段和祁连山东部等冰川区。该区多冰湖溃决或突发性融水泥石流,有时规模较大。③极大陆性冰川泥石流区,包括青藏高原腹部、昆仑山、天山东部和祁连山西段等冰川区,泥石流分布零星、规模小。
  
  危害和防治  冰川泥石流发生在高山区,规模大,来势猛烈,难以预报,常形成大灾。如秘鲁境内的科迪勒拉山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6万人死于冰川泥石流。防治措施一般以拦截为主,如苏联为保护阿拉木图城,在冰川湖下方设有 120米高的大坝。中国目前以排导工程为多,道路桥梁多为高桥单跨。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等:《甘肃泥石流》,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