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民族形式
1)  National Form
民族形式
1.
Literary Form 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An explanation about the disputation between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national form" in 40 s of 20th century;
文学形式与政治想象——关于20世纪40年代“文艺大众化”、“民族形式”论争的解读
2.
There were three trends of thought of "return to the anci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Chinese intrinsic style architecture" in the 1930 s,"national form" in the 1950 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orm" in the 1980 s.
中国建筑的发展从进入近代以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复古思潮:30年代的“中国固有式建筑”、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80年代的“传统建筑形式”。
2)  national style
民族形式
1.
This paper stresses on seeing about the far reaching influence that the movement acted on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 through several focal points, such as: "enlighten and save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popular and convert the masses", "old style and national style".
本文着重从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几个焦点问题,包括“启蒙与救亡”、“大众化与化大众”、“旧形式与民族形式”三组相关概念来考察这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艺运动对前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后期文学的深远影响。
3)  National Pattern
民族形式
4)  National architecture form
民族建筑形式
5)  Architecture in national style
民族形式建筑
6)  the issue of national style
民族形式问题
1.
With ideological turns in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style" in the early 1940s, the debate over national style was, for the Left-wing literary school in debate with Hu Feng,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the fo.
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2.
With ideological turns in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style" in the early 1940s, the debate on national style was, for the Leftwing literary school in debate with Hu Feng,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the form.
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3.
With ideological turns in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style" in the early 1940s, the debate on national style was, for the Left-wing literary school in debate with Hu Feng, actually the proc.
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补充资料:民族形式
      每一民族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外部表现。它是在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服饰、饮食、住宅等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各有其不同的形式。处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的各民族,由于他们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又各自创造出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形式。在文学艺术方面,民族形式表现尤其明显。正是由于各民族的情况不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社会主义的文化也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得到发展。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形式也必将相应地发展变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