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ce of inter-slice
条间作用力
2) force conditions
力作用条件
3) force between two stages
级间作用力
4) Interfacial momentum transfer
相间作用力
5) interparticulate force
粒间作用力
6) indirect conditioning
间接条件作用
补充资料: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分子间作用力,简称分子力。是除去离子键、金属键和共价键之外的分子间和集团间相互作用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离子、带电集团、偶极子、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力、疏水集团相互作用力及非键电子推斥力等等。大多数分子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为0.3至0.5nm。上述分子间力造成分子之间有相互吸引及相互排斥作用。为方便起见,常采用半经验公式表示分子间力f与两分子中心距离r等因素之间的关系f=λ/rs-μ/rt(s>t)。式λ、μ、s、t是由实验确定的常数。上式第一项代表分子间斥力,第二项代表分子间引力。f~r图中的虚线1及虚线2分别表示引力和斥力随距离r的变化。实线3表示合力即分子间力f随距离r的变化情况。在r=r0=处引力和斥力相互抵消,此处称为平衡位置。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引力;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斥力(图暂缺)。
CAS号:
性质:又称分子间作用力,简称分子力。是除去离子键、金属键和共价键之外的分子间和集团间相互作用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离子、带电集团、偶极子、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力、疏水集团相互作用力及非键电子推斥力等等。大多数分子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为0.3至0.5nm。上述分子间力造成分子之间有相互吸引及相互排斥作用。为方便起见,常采用半经验公式表示分子间力f与两分子中心距离r等因素之间的关系f=λ/rs-μ/rt(s>t)。式λ、μ、s、t是由实验确定的常数。上式第一项代表分子间斥力,第二项代表分子间引力。f~r图中的虚线1及虚线2分别表示引力和斥力随距离r的变化。实线3表示合力即分子间力f随距离r的变化情况。在r=r0=处引力和斥力相互抵消,此处称为平衡位置。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引力;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斥力(图暂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