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Lhasa Observatory
拉萨地磁台
2) Lhasa area
拉萨地区
1.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land use survey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arried out in the late 1980s, land use map of Lhasa area in 1990 was compiled for the main agricultural area in Lhasa valley using aerial photos obtained in April, May and October 1991 and Landsat imagery in the late 1980s and 1991 as remotely sensed data sources.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间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2.
5 and PM1 (collectively called atmospheric particles hereinafter, when possible) made in 2006 over the Lhasa area of China, leading to some aspects of their variations in, and inherent correlativity between, atmospheric particles and BC there.
通过对2006年我国拉萨地区黑碳气溶胶、PM10、PM2。
3) Lhasa block
拉萨地块
1.
SHRIMP U-Pb ages and inclusions of zircons from the Sumdo eclogite in the Lhasa block, Tibet,;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榴辉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及锆石中的包裹体
2.
MORB-type eclogites in the Lhasa block, Tibet, China:Petrochemical evidence.;
西藏拉萨地块MORB型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
Oceanic subduction-type eclogite in the Lhasa block, Tibet, China:Remains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basin?;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俯冲型榴辉岩: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4) Lhasa block
拉萨地体
1.
Tongka garnet pyroxenite in eastern Tibet and Songduo blue schist in Lhasa block
藏东同卡石榴辉石岩和拉萨地体松多蓝片岩
5) Around Lasa region
环拉萨地区
6) talatisamine
塔拉地萨敏
补充资料:地磁台
观测、研究地磁场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机构。地磁台应设在远离城市和没有人为电磁干扰的地方,仪器室要用非磁性或弱磁性材料建造,并保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地磁台分为永久地磁台和临时地磁台两类。前者可为地磁场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提供长期的、连续的、可靠的地磁资料,后者是为研究某些特殊课题而专门设置的。
地磁台有地磁记录仪和磁力仪等设备,有的还有磁暴记录仪。用地磁记录仪连续记录磁偏角、水平强度和垂直强度随时间的相对变化,也可以用质子旋进分量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连续记录地磁场总强度、水平强度和垂直强度的绝对值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地磁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感光记录图称为磁照图。在磁照图上有地磁要素(如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的变化曲线,有相应的地磁要素的基线,还有表示温度变化的温度线和表示时间的时号线(见图)。用磁力仪进行绝对值观测是为了确定磁照图上的基线值,从而确定任何时刻的各地磁要素的数值。为了校正各个国家地磁台的仪器差,地磁台的磁力仪还要定期地同国际标准磁力仪进行比测。磁暴记录仪与记录水平强度的地磁记录仪相同,只是灵敏度较低,为的是使它能记录到磁暴的全过程。
为了保证提供准确、完整、连续的地磁要素变化资料,地磁台要保证各种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定时进行观测,此外还要对取得的记录进行初步处理。地磁台的资料处理包括计算各个地磁要素的每小时、每日、每月、每季和每年的平均值,并将整理的数据编辑出版。
目前世界上有近200个永久地磁台。世界上第一个地磁台是1794年建在苏门答腊岛的马尔伯勒堡台,最初是用人工目测,仅有相对记录。1857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观象台的艾里(G.B.Airy)首先研究成功采用照相方法记录地磁场的变化,并迅速得到推广,沿用至今。随着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地磁台也装备起一套自动化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的系统。
中国的地磁台始建于1870年。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在多处设台,其分布情况如表所示。
参考书目
H.E.McComb,Magnetic Observatory Manual, USCGS,New York,1952.
K.A.Wienert, Notes on Geomagnetic Observatory and Survey Practice, UNESCO,Belgium,1970.
柳原一夫、河村谦、佐野幸三、久保木忠夫,New Standard Magnetic Observation System of Kakioka, 《地磁気測所要報》别册第4号,1973。
F.Anderson,An Automatic Magnetic ObservatorySystem,Earth Physics Branch,Department of Energy,Minesand Resourses, Vol.44,No.9,1974.
地磁台有地磁记录仪和磁力仪等设备,有的还有磁暴记录仪。用地磁记录仪连续记录磁偏角、水平强度和垂直强度随时间的相对变化,也可以用质子旋进分量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连续记录地磁场总强度、水平强度和垂直强度的绝对值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地磁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感光记录图称为磁照图。在磁照图上有地磁要素(如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的变化曲线,有相应的地磁要素的基线,还有表示温度变化的温度线和表示时间的时号线(见图)。用磁力仪进行绝对值观测是为了确定磁照图上的基线值,从而确定任何时刻的各地磁要素的数值。为了校正各个国家地磁台的仪器差,地磁台的磁力仪还要定期地同国际标准磁力仪进行比测。磁暴记录仪与记录水平强度的地磁记录仪相同,只是灵敏度较低,为的是使它能记录到磁暴的全过程。
为了保证提供准确、完整、连续的地磁要素变化资料,地磁台要保证各种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定时进行观测,此外还要对取得的记录进行初步处理。地磁台的资料处理包括计算各个地磁要素的每小时、每日、每月、每季和每年的平均值,并将整理的数据编辑出版。
目前世界上有近200个永久地磁台。世界上第一个地磁台是1794年建在苏门答腊岛的马尔伯勒堡台,最初是用人工目测,仅有相对记录。1857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观象台的艾里(G.B.Airy)首先研究成功采用照相方法记录地磁场的变化,并迅速得到推广,沿用至今。随着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地磁台也装备起一套自动化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的系统。
中国的地磁台始建于1870年。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在多处设台,其分布情况如表所示。
参考书目
H.E.McComb,Magnetic Observatory Manual, USCGS,New York,1952.
K.A.Wienert, Notes on Geomagnetic Observatory and Survey Practice, UNESCO,Belgium,1970.
柳原一夫、河村谦、佐野幸三、久保木忠夫,New Standard Magnetic Observation System of Kakioka, 《地磁気測所要報》别册第4号,1973。
F.Anderson,An Automatic Magnetic ObservatorySystem,Earth Physics Branch,Department of Energy,Minesand Resourses, Vol.44,No.9,197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